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描述春天,或者用关于春天的音乐、歌曲、视频创设情境导入;也可以让学生按照预习1 的要求,回忆自己读过的描绘春天的古诗文,说说自己对春天的印象,或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春之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进行口头说话训练,顺势导入;还可以直接进入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文中描绘的美好春景。
2.听名家朗读的录音,初步感受语言文字和朗读的魅力。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3.作者简介。
4.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动笔圈画本课的生字词,之后,同桌或者前后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并标注好拼音。这一环节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普遍不会或者错误较多的字词进行点拨,如“酝酿”等;特别注意本文的多音字和儿化音,如“应和”“杂样儿”等。
(2)写字指导。对于个别难写的生字,如“繁花嫩叶”的“嫩”字,教师要进行板书范写, 提醒学生注意字的结构;还要注意形近字,如“状—壮”“嘹—潦”等,不要写错别字。
(3)词语释义。指导学生根据偏旁理解字义,如“咙”“笼”;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如“赶趟儿”“酝酿”“卖弄”;掌握常用词语的含义,如“抖擞”“嘹亮”“宛转”“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5.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乐),学生听读。提出思考题: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情?
(2)初步理解。师生明确课文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贯串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要求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思路,将全文划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颂春。设问:这三部分的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不能颠倒?顺势强调文章前呼后应、结构完整这一特点。理清文章结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路,进而理解课文。
2.学习“盼春”部分的内容。
(1)朗读指导。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盼望着”,通过朗读,把急切盼望的心情表达出来。
(2)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的。没说“来了”,只说“近了”,表明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3.研读课文主体部分内容:绘春。
(1)指定学生朗读“绘春”部分,每人朗读一段,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 学生思考:作者总写了春的什么特点?在作者描绘的五幅春日图景中,你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可以从内容、情感、语言、写法等方面提示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理由,只要学生能够说清楚,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更应予以表扬。
(2)师生共同研读五幅春日图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中人们的特点?可以在书上勾画关键词。
(3)小组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解决问题。明确作者写景的两个特点:一是抓住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写景。二是寓情于景,将自己对春天的赞叹之情寄寓在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中。
4.学习“颂春”部分的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设问:这三个比喻句好在哪里?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
5.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听读课文。这一遍朗读,目的是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朗读训练,继续为背诵课文作准备。
第三课时
1.检查字词,迁移运用。
(1)听写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说话练习。
2.听写句子。
选择文中精彩的语句进行听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下一个品读环节做准备。
3.品读课文。
(1)结合课后“积累拓展”五进行朗读指导,将朗读指导和点评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个人朗读,也可以小组、全班,男生、女生齐读。
(2)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作者能把景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生 动?简单分析一下。教师提示:课文用词准确生动,用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描写具体,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进行描写。通过这个问题,结合“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揣摩精彩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体会运用修辞手法和不用修辞手法的不同表达效果,对一些准确、传神的词语可以用增、删、换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下面例举课文中的一些精彩句子,作简要分析。
①用词准确生动。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没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
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使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和动作。如果换成“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长出来”表达效果就没有原文生动形象。
②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是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花的情态。
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里连用三个比喻,都是形容春雨的细密、连绵,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C.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样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结尾三段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三种人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花的色彩。
③调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本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感受,详细描写了春天的景物,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通过视觉写出了春花的绚丽多彩的特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通过听觉写出了春风的和悦,“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通过触觉写出春风温暖和煦轻柔的特点,“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特有的芳香,“花里带着甜味儿”通过味觉写出了花香给人的美好感受。
4.指导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背诵课文。
在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内容、情感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师给予背诵指导。
(1)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背诵。
(2)注意每幅图画写的是景物哪些方面的内容,或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景物的。
(3)抓住每段的关键词语。
(4)边背诵边在头脑中再现景物的画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背诵提出具体要求:准确、熟练、流利,最好如同朗读般充满感情。
5.检查背诵,评议指导。
采用不同形式检查背诵,指名学生背诵段落,或者全班、小组齐背诵,或者同桌、前后桌之间互背诵,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反馈、评议、指导。
6.延伸拓展,模仿借鉴。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三,模仿本文的写法,发挥想象和联想,为春天另作一些比喻。最好当堂完成,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