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同事一起备《最苦与最乐》,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15课。是梁启超写作的一篇短文,出自《梁启超全集》。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 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文章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语言典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不但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先集体备课,由于再不同学校,是以我们在微信上备课。教学设计如下: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在短时间内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从而学会略读。
2. 通过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深入理解,形成自己对责任的认识。
学习重点:
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
学习过程:
一、题目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板书),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和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誉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达1400多万字,有《饮冰室合集》。
三、快速阅读,理清脉络
略读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有的放矢,快速阅读这篇文章。
1、 人生什么事最苦?
2、 人生什么事最乐?
3、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如果根据这三个问题让你给文章划分段落,你会怎么分呢?
123一段,人生负责任最苦,4一段,人生尽责任最乐,56一段,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
四、精读品味,小组合作
1、人生负责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举例、设问、排比)
2、人生尽责最乐,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讲道理,引用古语、俗语、名人名言)
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对比:正面,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反面,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解除责任”:尽了责任,再无负担;卸除责任: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你逃与不逃,责任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五、思考并完成(任选其一)
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对家庭、社会有有用的人。梁启超九个子女,三个是院士,另外六个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家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说明梁启超作为父亲的角色,尽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而他本人则成为对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说明他对社会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梁启超尽到了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呢? 我们肩上也担负着对家庭对社会对国际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正如文中指出的,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下面几道题希望你认真思考,从中选择一道作答:
1.假如你有一门或几门不是很喜欢的功课,学起来吃力,面对作业更是痛苦,学完《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后,你会怎样规劝激励自己?(围绕“责任”来谈)
2. 3月30日周五的一点多,中牟商都路发生了一场全民关注的车祸,一个六年级的小男生骑电动车上学被出租车撞伤,造成左脑骨完全粉碎,至今在医院昏迷不醒。他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他的爸爸是一名医生,车祸发生后,父母悲痛欲绝,日夜守护在医院。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请结合现在的自己谈谈你对家庭最大的责任是什么,你会怎样履行这一责任?
3.读书启迪智慧,升华思想,是我们精神的最好食粮。可班里总有一些不爱阅读的同学,老师的劝说收效甚微,你能站在同学的立场跟他(她)谈谈关于读书的那些事吗?(可结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
上面三道题可以概括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我们这个集体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的责任,那么我们目前对国家所应承担什么责任呢?
齐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少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少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
六、总结
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责任重于泰山,肩上责任越重,完成过程越难,之后获得的快乐就越多——无限风光在险峰!
板书:
最苦与最乐
家庭 国家
自己 责 社会
任
今天下午呢,我们又去听同事讲了这课,课后我们一起进行了探讨。现把我的一些所思记录下来。
首先我们明确,初中的议论文教学,是起步点,它起到了一个台阶的作用。在初中,学生要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掌握议论文的框架结构,对一些事情能够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很好地运用手中的笔表达出来。
其次,在讲之前,我们通过讨论都明确了本文的特点。这是一篇议论文。明确了他的文体特征。
最基本的有两点: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 三段论:(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事在这节课中很好的进行了体现。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你最苦最乐的事情,让学生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略读,让学生明确论点。略读是本单元的一个学习目标,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就是单元意识的体现。再次,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论据,并明确论证方法。最后通过三个材料,让学生谈对责任的认识。总之教学有条不紊,找论点、清脉络。——小组合作,明论据。——拓展延伸,明责任。教学流程清晰,重点突出。
但这节课听了之后,我也有些问题想提一提。(这只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首先我绝对议论文教学中,我们除了理解文体特征,还要明白议论文阅读的教育价值:
( 1 )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总之,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
( 2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我们可以明确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略读的读书方法,二是让学生对内容的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在课标中,对议论文也有这样的描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从这几者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从今天的听课中可以看出,同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这是一种“求证式”教学思路。也就是说,我们在心里已经认可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我们带着学生只是去求证这一过程。那么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通过议论文这种独特的文体获得。与课标不符。
而且我觉得这也与我们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不符。我们回忆回忆我们读议论文时的状态:我们读议论文,也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窦,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
是以我建议改变一下教学思路:
让学生先试着找找论点(学生找的可能不同,这就可以让他们为自己认为的论点去文中找论据,学生的争议本身就是在训练“论证” - 说理);
在找论点的同时或意见统一之后,通过文中的说理或事例材料来理解论点的含义;
(以上都与同事相同。)
最后,再来分析作者的论点是否站得住,文章有没有论证,论证的可信度、说服力如何。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思路,才可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
具体到本文,我们可以在学生明确观点及论据后,在提一个问题,及你们通过学习现在认可作者的观点吗?
二、我认为人物介绍在前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作者是一个对家庭、社会、国家负责的人。所以才有这样一个论点——人人都应该承担责任。我们可以放到学生找完论据后,讨论作者观点是否站得住时。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解释: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通过人物背景介绍,让学生明白作者就是一样一个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