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故事 我和学生“较真” 父爱------品《背影》中的父爱


《背影》中父子送别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是一种---------的父爱。学生有的回答“伟大的父爱”、“大公无私的父爱”。我给予指导:(1)“伟大”太泛化,似乎能形容很多爱,也适合很多爱,但又不贴切,大而无当;(2)“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父亲对儿子可以说是无私,但不能用大公无私。
接着我指导学生咬文嚼字,通过阅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不要给人物贴标签、戴帽子,而要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学生便有了不一样的回答。
有的学生说,“是一种努力的父爱”、“竭尽全力的父爱”。买橘子、挑位置、嘱托茶房,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程琰同学的回答,让我倍感意外。他说,“父亲的爱像橘子一样,酸中带甜”多么贴切啊!“父亲买橘子是艰难的,看起来让人觉得辛酸,是苦的,但父亲表达的却是对儿子甜甜的爱。”
语文课中,应该多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应多指导学生,必须和学生“较真”。“较真”就是强有力地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手把手地去帮助他们咬文嚼字,而不是用一些概念化的词语去回答问题。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体制化”了,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早早地学会了娴熟地应用一些概念化的词语,比如“伟大”、“无私”、“生动”、“形象”,这些词语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就成了他们分析课文、回答问题的“万能钥匙”,其流弊之深、危害之大,相信每个老师都深有同感。
上语文课时,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使用能力,重新打钥匙,亲自递拐杖,搀扶着学生在文本中去起一遭,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是对学生的帮助应该是很大的。

 
热门初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