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特点和作者,导入新课。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而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简单来说,就是“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2.听读课文,初步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3.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注释,自主学习生字生词。匿笑、沐浴、花瑞、攲斜、徘徊、亭亭、菡萏、祷告……
4.教师范读《金色花》,学生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节奏。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思考:
(1)圈点勾画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与母亲的三次嬉戏,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情。
示例:第一次嬉戏,孩子在母亲做祷告时,悄悄地开花,让母亲嗅到花香,却不让她知道这花香来自何处。第二次嬉戏,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孩子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却不让母亲知道这影子是自己的。第三次嬉戏,在母亲拿着灯去牛棚时,孩子突然跳到母亲面前恢
第二单元93
复原状,求母亲讲故事,让母亲感到惊喜。这三次嬉戏都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与母亲的亲昵和对母亲深切的热爱。
(2)“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
示例:不仅仅为了好玩,孩子时时刻刻关注着母亲,想给母亲带去体贴和欢乐。
6.由感受人物形象入手,朗读课文。
小组讨论:文中的母亲和孩子各有什么特点?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具体体会他们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和语气。
(1)孩子活泼可爱,快乐天真;母亲贤淑温良、有文化修养。
(2)全文体现了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顽皮,感情基调是喜悦、舒缓、温馨。
(3)试读以下诗句,注意选择恰当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孩子模仿母亲温婉又稍有着急的语气。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母亲嗔怪的语气,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温柔怜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顽皮、淘气的特点。语调可上扬。
7.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读出孩子的调皮、快乐、天真,感受母子情深。
第二课时
1.默写词语。
2.小组活动:学生在组内朗读《金色花》,组内同学互评。
3.教师范读《荷叶·母亲》,学生听读并找出主旨句。
主旨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指导朗读主旨句:联系上一句,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赞美之情。这是作者的深情呼唤。语气明朗、高昂。
4.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
(1)梳理文章思路。
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起回忆——故乡的红莲——眼前院子里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母亲对女儿的呵护,赞美母爱的伟大,也写出了女儿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2)课文四次描写“红莲”,诵读时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使用恰当的语气朗读。
(3)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教师点评、指导。
94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专用版)
第一次:回忆中的红莲。应读出对红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家庭的温馨和增添三姐妹的欢喜之情。语气平稳,不乏欢快。第二次:早起,浓阴下的红莲。朗读时,注意环境描写和作者心情 的描写。“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等描写,提示大家朗读时的语气应是压抑的。开始要读出我的烦闷的心态,看到红莲亭亭玉立,心情稍有好转。第三次:风雨中的红 莲。读出我无法庇护红莲的无奈心情。第四次:风雨中,荷叶庇护下的红莲。看到红莲在荷叶的庇护下不再摇动,“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读出“我”的释然,读出 “我”的感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的感情变化。开篇深沉、压抑,结尾明朗、激动。
5.比较两篇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深入体会两首散文诗隽永的情思和优美的语言。
(1)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金色花”是圣树上的花朵,美丽纯洁,用以象征孩子的天真; “荷叶”象征着母亲的厚爱。荷叶在风雨中庇护着红莲,象征着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作者借景写人,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2)两首散文诗的语言都是清新雅致的。《金色花》活泼,口语化;《荷叶·母亲》典雅,书面化。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