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 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③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
④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
三、简介作品、作者:
选自鲁迅的《呐喊》。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
1、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
3、“我”的这一次故乡之行,心情如何?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的,为什么会“悲哀”呢?
五、集体讨论明确
第3题第2问,留待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提示: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