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分析品评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 具:九块铜钱
教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直到今天我们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
师生:第一册我们学习的是《风筝》;第二册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第三册是《阿长与山海经》;第四册是《藤野先生》和《雪》;第五册是《故乡》;在这七篇文章中选自《野草》的是《风筝》、《雪》;选自《朝花夕拾》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选自《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呐喊》。
师:如果说作者在《故乡》当中通过描写闰土杨二嫂来对封建的礼教予以抨击呐喊的话,那么他又通过孔乙己向人们诉说、呐喊些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选自《呐喊》的文章《孔乙己》。
二.检查预习:
师:首先还是来检查一下昨天的预习的情况
生:配套:1:念 同步:1:念
2:念 2:写
3:写
(二生到黑板写而后共同订正,齐读生字词)
师:当你初步读完文章之后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呢?下面同学们请将
“孔乙己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
生:补充完整,并简要地一下的叙述一下理由。
(生回答,陈述理由)
师:的确,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同时又虚荣心极强的人,是个偶尔偷窃而又不失热情、善良,用文中的话是“品行却比别人都好的人”。作为这样的一个人,文章的最后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死了没有?
生:回答,述理由
师:既然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前面地 “大约”又作何理解?
生:回答,述理由。
师:评价同学们的回答,那么,除此之外,“大约”有无更深意义上地理解呢?
三. 品读文章
师:好,我们接着来读文章。是的,孔乙己的确是死了,那么请问,导致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是谁杀死了孔乙己,谁又是最终的元凶呢?下面同学们快速的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而有我们做法庭辩护。
生读文章,思考。
同桌,小组展开交流讨论。
生回答。
推测的答案:
1.好喝懒做。“性格决定命运”,是否成立,是否能成为作者想体现的主题呢?
2丁举人:丁举人作为孔乙己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宣判的话不是“故意杀人”也得是“故意伤害”,但落脚点果是如此的话,本文所体现的主题也无非是“打倒土豪劣绅”,合适吗?
3科举制:科举制又怎么了呢?我们不是读过余秋雨的《十万的进士》吗,它不是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吗?它又怎么了,又有何体现?(凭据)
生找:“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着
“满口的之乎者也” ——语言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 ——思考
“乃至,他的偷窃和科举有无联系呢(科举制下悲惨的例子)?
师:也是又联系的,读了大半辈子的书,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要体力没体力,满腹之乎者也无用武之地。可见,封建的科举到了范进、孔乙己的时代,尤其当它和卖官鬻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弊便远远大于利了。多年的屡试不第,八股的枷锁已牢牢的禁锢住了孔乙己的穿着、言行、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事的方式,他已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八股了。当然,这不免找来众人的哄笑封建科举。 一提到笑,大家是否注意到,整篇文章从孔乙己出场、受伤、直至凄凉的死去,文章始终贯寄了悲凉的冷调,然而有一个与这种格调极不相称的字却贯穿了始终。你认为是哪一个字呢?
生:思考
师: 那么都是哪些人因为什么在笑呢?面对众人的笑,孔乙己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回答。
师:这笑有短衣帮的笑,有掌柜的笑,当孔乙己无法在成人的世界里得到安慰、既而转告时,孩子们也笑他。无论他在众人面前充当迂腐的角色还是在孩子的面前充当热情与善良者地角色,孔乙己的身前背后,全是众人的笑。这笑的本身又蕴含了什么的呢?好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第4段“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快活的气息”这一部分。
旁白:
喝酒人(男):
众人(男):
再一人(男):
孔乙己(男):
读毕,师:此处一动词“排”是否可换成摆、甩、拿、取,为什么?
生回答。
一生到讲台表演这一动作!
明确:排字不仅是动作,更是神态。表现了孔乙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是一种无声的抵抗。
师:此处还有一词语“绽”用的也非常好,又好在什么地方呢?
生:“绽”字写出了孔乙己的脸上青筋可数,写出了他当时异常的气氛和恼怒。
还有一处:第11段“他脸上黑且瘦……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旁白:
掌柜(男):
孔乙己(男):
师:人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陈旧的迁腐,笑他的偷盗,乃至在他身体致残时换来的仍然是众人的笑!如果说丁举人的所为是肉体的摧残与折磨的话,而众人的笑无非便是一种精神的掠杀了。他们的笑是建立在损伤别人的自尊之上的,他们以惯揭别人的痛而快乐,由此我及不由得想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了……
这是兄弟相残啊,无异于同室操戈,无怪乎鲁迅要振臂呐喊了!
还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鲁迅所梦想的时代正在实现!但愿这地上本没有路的路,有更多的人来走,有更多的人来奋斗。
播放《渴望》。
附板书:
丁举人——————杀
短衣帮——————杀
掌柜的——————杀——————孔乙己必死——————杀封建科举
我————————杀
孩子———————杀
教学札记:
终于,我终于按照预设的环节将《孔乙己》讲完了,不免有种长舒一气的感觉,小说怎么讲,具体说《孔乙己》怎么讲,还是在两天前,我仍是理不出头绪,毫无定度。
而今终于讲完了!这怎么不让我浑身惬意上下轻松呢?至于评价如何,我始终坚信一点,用心去做,尽力去做,结果如何,是自己能力及天度也!
先说第一点,我认为想真心的讲好一节课,没有坐下来的功夫是不行的。我越发的倍感想真正的讲好一课怎么这么难呢?又是读原文、查教参,了解作者的生平,翻看与此相关的书籍,又是抄又是誉,再抄再誉的。由此想来,是“八十的老太太没让狼追上呀”,平时的备课一想一写照本宜科,用老备课本的汉语拼音简直是:“BAI KE”啊!
第2点:先说优点吧!我说过在讲这一课时我真的是没有什么把握,尽管也曾经讲过小说(《最后一课》),但是,却的确没有留下什么思路,形成什么风格。因此,我的所有的任务便是读教材,随时有什么想法立马写下,而后成文。课上完之后,我本来构思的切入口,问题的设计,整个的流程,我想总体的路子还是正确的,那便是小说的教学完全可以从分析小说的人物(尤其是中心人物)入手,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深挖思考文章的主题从而达到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方向找到了,怎样设计问题呢?我设计的问题是:
1.孔乙己是个——的人;
2.是谁杀了孔乙己?
3.是谁在笑孔乙己,他们为何而笑?面对众人的笑,孔乙己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步是初步感知;第二步是逐步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重点是第三步。因为至少学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那便是领悟“打人勿打脸,揭人勿揭短”这一朴素的道理。
如果说还有其他什么亮点的话,我还可以点之一二。上来回扣了中考知识点(学过的鲁迅的文章);中间又个小辩论;有个排字的表演;最后一曲《渴望》收课;另外,我注意了各个地方的过渡;最后备课较为充分,至于其他,我一时也就想不起来了。
那么不足体现在哪呢?
1.本课的授课时间我竟一时弄错了,9:40的我记住的是9:35,这不由得让我匆忙之间就省略了其中一个段落的分角色朗读和缩短了练习的时间,从而也导致了近1分钟提前的下课。
2.漏落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作为首尾照应的环节,那便是“大约、的确”除了学生料想的答案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尤其到了文章的最后,我应来个总结:作为大家嬉笑的对象,又有谁去关心一个让人嗤笑的人呢?这不是“大约”吗?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的毒杀,加之丁举人的摧残,他的周边的无尽的笑杀,几重压榨之下孔乙己能不死吗?而这不又正是“的确”吗?
3.牵了牛鼻子走!我想我的课堂是牵了牛鼻子走的!这似乎已成了我一贯的作风(我必须意识到这一点)。我更多的认为这是我个人的性格与能力的所限。我大多的认为凡是牵了牛鼻子走的老师皆能力平平,课堂的精采,也无非是照搬、照抄会背的结果。多程式僵板,少曲折与创意的!另外我竟也归咎于现在的现代文的讲读了!如果说我在中学的时代曾一度痛恨过文言文的话,今天的我甚至有种复古的倾向,我甚至斗胆的想胡适诸先人的白话文运动,是否过于彻底、纯粹。是的,文言文的确该扔,但问题是扔掉了文言文加之的那一篇篇的现代文的确需要一篇篇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吗?语文的学习是大量的靠师生的你问我答、你抢我夺来最终完成的吗?余秋雨先生在《十万个进士》中谈到的中国的科举制,“”的确,中国的落没,其原因真的在科举的本身吗?同理文言文呢?孔子呢?真的有时我倍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夹在文本和学生之间的痛苦,并非启而不发,而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要发?我们的问题含金量终究有多大?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应用这些问题时终究于他们的人生有何积淀,有何裨益?改改吧,“慢、差、费”的语文教学。
4.极书未完成,也不尽合理。
5.个性肯定有一点,高效就难说。
6.听课教师的建议(顺便感谢):
(1)多与学生交流,如杀死孔乙己的根源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给出答案;
(2)声音再大些;
(3)注意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4)分析人物语言时应注意结合课文语言来分析品味;
(5)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复杂,学生难以把握;
(6)封建科举制迫害了孔乙己,讲的不十分到位;
(7)学习气氛压抑;
(8)语言颇显随意;
(9)读的太少,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去读;
(10)要体现合作学习;
(11)尽量少点名,让同学举手回答;
(12)听后感觉思路不对,不好捉摸;
(13)能运用多媒体更好;
(14)学生互相讨论少,师分析多;
(15)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互动交流,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