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一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生动丰富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作者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文章蕴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写得趣味盎然,富有情趣。
民俗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有多么的博大精深。学习本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但对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缺乏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恰当适时的进行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会搜集资料,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发现情趣
2)提倡学生珍惜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活动流程:
在《端午的鸭蛋》一文的教学中,我以“鸭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民俗风情。教学分为四个板块。
一 、读课文,找问题 老师引导:你们吃过咸鸭蛋吗?玩过咸鸭蛋吗?能从色、香、味、形几个方面说说咸鸭蛋?咸鸭蛋是生活中很平常的食物,这样一提问,学生的兴趣可能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议论开来。
老师引导:《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也写了鸭蛋,现在同学们读课文,读完文章后说说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因从哪几方面入手?
学生读课文后,可能提出多种问题,教师指导:提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利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
总结归纳:1、文章写了家乡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2、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二、 对问题,细讨论
第一、二问学生自由发言。有的会说这篇课文写了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其中就有吃鸭蛋。有的会说这篇文章写了家乡的特产——鸭蛋,以及对鸭蛋的喜爱之情。有的也许会说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过端午节不仅吃了鸭蛋,而且还玩了鸭蛋络子。……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后,与同学们一起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这一问从最常见的生活之物鸭蛋入手,通过“说——读——说”三个步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同时让学生潜意识的感受到小小的鸭蛋也能成为写作的话题,真是生活处处有语文。
第三问老师先出示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在文中怎样体现出来?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发现问题并发言。学生可能会说从“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可以体现家乡的鸭蛋是别处所不及的,所以难以忘记。也可能会说“小时候把萤火虫放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的亮,好看极了。”鸭蛋给“我”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快乐,所以难以忘怀等。
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着眼全文,谈自己的发现:
1、 家乡的鸭蛋与众不同
2 、端午的鸭蛋其乐无穷
课堂上,通过组织师生活动,在活动中读课文,品语句,体验情感。
活动一: 夸一夸家乡的特产——鸭蛋
先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相关的语句)”的句式说话。学生夸完后老师问:作者带有什么情感来写家乡的鸭蛋?
学生通过一读一说一思,感受的作者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思故乡就是寄情于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并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强化这种感受:哦,在学校有时候想吃妈妈做的饭,想穿妈妈做的鞋,就是想家了。这就是一种“故乡情节”。
活动二: 说一说快乐的童年——端午的鸭蛋
朗读的四五自然段,用与“鸭蛋”有关的词概括孩子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如:“挑鸭蛋”、“挂鸭蛋”“玩鸭蛋”、“吃鸭蛋”。再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什么情感?
通过朗读、概括、体验感受端午之趣、童年之乐,此情此景当年鸭蛋是什么味道,已经不重要,关键是能从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一份诗意,一份情趣。
这一问围绕主问题设计两个活动,每个活动有朗读,有品味,还有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悠然恬淡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三、读文章,品语言
第四问 教师导读过渡: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地方色彩,有淡淡的幽默。针对这三点大家读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后举例说明。
教师指导品读语言的方法:
方法一:品读精妙的一个字
教师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字写得好……
方法二: 析读有特色的一句话
用“我发现文章好用短句,例如————,这样表达具有————的特点。”的句式品味语言特点。
方法三: 品读富有情味的一段话
朗读第二自然段,重点体味“曾经沧海难为水“别处所不及”“空头”等词的不同特点。反复朗读这些语段,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风味。
教师归纳语言特色:1、 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2、 口语色彩浓厚
3 、古汉语的点缀,增添典雅之美
这一问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体味文章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四、深探究,体情感
教师过渡:课文从端午开篇,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种独特的文化。针对这点,大家有什么看法,请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如下:1、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介绍作者家乡过端午风俗。
2、对比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还知道哪些端午的知识?
3、你如何看待传统节日?
教师小节: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
这一块用民俗风情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