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短文两篇日 月》优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了解课文,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3、理解文中表现的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二、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五、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文意,引导读法,科学理解关键语句,贯通理解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听说过“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吧?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学生交流)
巴金简介(投影1)
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1927年赴法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 狗》等散文集。
【三】内容研习
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字。(投影2)
旸:日出。
皓月:明亮的月亮。
姮饿:即嫦娥。

2、 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诗境。
3、 指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适当点评后,学生齐声朗读。
4、 学生自由朗读,画出关键性词语并思考其含义。
教师提示:如“日”“飞蛾”“夸父”“月”“嫦娥”。
【四】合作探究
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
方法导引(投影3)
理解关键语句的三部曲
1、 准确辨析关键的语句(辨认)
文中的关键语句,是指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句子。例如:(1)主旨句,即体现全文中心的句子。(2)“文眼”句,即暗示全文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深意句。(4)语段(或句群)中心句。
2、 正确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方法)   (重、难点)
(1)       结合写作背景。
(2)       结合具体语境。“字不离句,句不离章。”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句子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
(3)       结合写作手法。作者写作,常借助特定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或表现方法,使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故结合写作手法能体会句子的深意。
3、 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作用)
结构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呼后应、承上启下、过渡、反衬等。

问题探讨:(投影4)
小组讨论的问题
1、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 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7、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穿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随机给予协助和引导。
1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怕牺牲自身的一种行为。
2、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作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真正所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明和热力,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6、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冷冰,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7、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鲜明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文章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古诗文中)
点拨:
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商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六】体验深悟
师生齐声诵读,体会课文深意。
【七】课堂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月》,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恨,这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构成巴金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姚春树
【八】课堂练习:(投影5)
1、 口头作文,谈谈你对本文的感受。
2、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以下词语可以寄寓的象征义
例: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和胜利
绿色——            白色——            红色——
白鸽——            玫瑰——            大地——
           【九】课下作业:
做课后“研讨与练习”1——3题
【十】活动与探究(投影6)
1、观察优美的景色,聆听悦耳的音乐,享受浓浓的亲情,体验奋斗的苦乐,遭遇痛苦的挫折,都是感受生活、、、、、、
2、围绕“感受生活”话题,写短文,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不限。
3、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十一】附录:板书设计
8、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         改变冰冷
       姮娥奔月


【十二】教学后记:

 
热门初中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