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段文武审阅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名家寄语】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 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3、 学习本文依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手法,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 理解鲁迅先生追忆童年生活时的爱憎感情和批判精神。
5、 懂得“玩”虽天性,但我们青少年既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可“玩物丧志”。
【课前热身】(预习导学)
1、 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想办法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确凿( )菜畦( )宿儒 ( )觅( )食 收敛( )
脑髓( )盔甲( )拗( ) 斑máo( ) cuán( )动
fù( )盆子 bǐ( )谷 shān hú ( )xī shuài( )
(2)你能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确凿 同窗
宿儒 机关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3)合上书,看自己能否选对应该用的词呢。
书( )(墅、塾) 云( )(宵、霄)
和( )(霭、蔼、谒) 急(燥、澡、躁、噪)
2、 你想知道作者和他的作品吗?填空试试。(方法:默读练习册上的相关链接,综合相关信息概括即可)
鲁迅,原名 , 省 人,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 集《 》。
3、 再读课文,整体感悟。(方法:抓住文章题目和内容,仔细品读)
(1)文章写了几方面的事儿?你可以用简练的话写出来吗?
(2) 你判断作者所写事情的理由是什么?(方法:可找出相关的词语或语句来说明)
(3) 你对文章最感兴趣的有哪些段落?能说说原因吗?(方法:可以从写作方法、技巧、内容、情感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来说说)
【自主学习】
1、 作者写了几方面事情,它们之间是如何衔接的?请你找出衔接段落并说说它的作用。
2、 作者写每方面事儿时各写了哪些内容?从所写的内容,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理?
3、 文章中有好多精美的段落和语句,其中写百草园优美景色一段和捕鸟一段同学们很感兴趣,你能说清个中的缘由吗?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尽力解决;如若不能,定要提出。)
1、三味书屋的名称有何含义啊?
2、把三味书屋与百草园放在一起写,用的是什么手法呀?
3、作者在文中写了学生,也写了老师;写了玩耍,也写了读书。作者和小伙伴们更喜欢什么?为什么?你更喜欢什么?为什么?
【展示点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前面提出的问题。
2、老师点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鉴赏:鉴别。 人迹罕至:稀少。
B、宿儒:长期从事某种工作。 人声鼎沸:水开。
C、拗头:掉转。 攒成小球:聚拢。
D、后窍:窟窿。 敛在盒里:收藏。
2、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 , ;
少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丰富多彩。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连那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似乎”与“确凿”连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呢?
(2)作者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文章是从那三方面来表现“乐园”的呢?
【课外拓展】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带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大意。
2、第一段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 , ,
。
4、 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
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
夏:
秋:
冬:
【总结反思】
1、作者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 ”字。观察百草园的景物,听美女蛇的故事,参与捕鸟活动等,都表现了儿童热爱 大自然,喜欢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2、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不喜欢这里的学习生活。因为枯燥乏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