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 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学设计?
杨志明 ?
一、教学设计思路:?
      《爱莲说》是初中语文传统课文,通过对牡丹、菊,莲三种花不同态度的描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农村学生不乏对莲这种植物的感性认识,但对借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领悟不深。为此,依据学生年龄段和生活实际的特点,将学生从适当的角度引入课文,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品味赏析课文。?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
      安排由易到难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品味、领略作者的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 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研讨,诵读,读中求“味”。?
     教具、实验情况:放音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语?
     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同学们还记得吗?(??温故而知新,相机导入新课教学)
     (学生背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亦称莲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作为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杨万里同时代的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这篇妙文。
二、了解作者和文体?
      问:请观察过莲花的同学说说观感;哪位同学愿将查阅所得与我们共享??
          (简评,补充,鼓励)(? 学生解说所查资料,简介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相互补充。) ?
三、朗读训练?
      播放朗读录音,提请学生注意语感。?
四、整体感知?
      1:引导: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参看注释,将不懂而注释中又没有释义的词圈划出来,然后相互释疑解难,最终读懂课文。(巡视  正音  点拨  解惑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2:指名学生口译短文,其他同学听译并作好评议准备。(相机点拨)?
      学生:默读,勾划,轻声地相互讨论。?学生举手口译,其他同学纠错补漏。?
      ?3:学生作理解性自由朗读后,教师引领学生有韵味地背诵全文。?
      ?学生心境性跟读;在相互听读中正音;全班放声齐读。?把握节奏、抑扬、快慢?
五,研读品赏课文    (?由易到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揣摩写作目的,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设问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的品性?又是如何引出对莲花的描绘的?
      学生找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加以品味,领会用“陶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爱菊”     (  ??培养学生读中求“味”的能力,?使学生从语感上初步有所感知)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后,指导学生进行品味性的朗读,再要求学生思考前几句的作用。)?      设问2:作者描绘莲花的目的是什么?把莲花比作什么人?你能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中品味出什么样的“君子情操”来??(紧扣字词,指导品味         ?教学板块切换:转入对衬托手法的感知)
     讨论并领会:以花喻人(君子);品味“君子情操”。?
  ?    设问3:此外,作者还写了哪几种花?请用文中的语句说出三种花的象征意味。?
      设问4:请你揣摩一下陶渊明独爱菊的含蕴,作者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其实,陶后爱菊者不乏其人,作者这样说是否还有更深的意味?“陶爱菊”对“予爱莲”起什么作用??
      学生揣摩品味:后世人未能象陶渊明那样有寄托地真爱菊;正面衬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理即可)?
      ?设问5:世人为什么争爱牡丹?你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话中品味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世人争爱牡丹”对“予爱莲”有起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 ??讨论揣摩品味:象征富贵;讽刺鄙视;反面衬托。
      小结:通过以上品读,我们领悟到本文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菊(隐逸者)的正面衬托和牡丹(富贵者)的反面衬托,充分赞颂了莲(君子)高洁脱俗的品格。(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板块切换:转入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感知)
       文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不是直露的表白,而是借托对另一事物的描写来完成的,这种写作手法就叫托物言志。?
       设问:本文作者托什么物?言什么志?表达的情感各有什么样的差异?你将会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或词组概括作者对三种人不同的情感态度?(?品味并理解:所托三物:菊  莲  牡丹;所言之志:惋惜  赞美  鄙视?)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品味情感差异。)?
七:布置作业?
1:请模仿“予独爱()之                              ”?
写一句话,表达自己对一种花的喜爱之情。(能用问言并有所寄托则更好)?
2:课后将译文写在笔记本上。?
(培养学生用浅显文言文造句的能力。)?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莲(君子  赞美)?
                                                         ?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以花喻人?                                                   
                                           相互                                                                                        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  惋惜)                          牡丹(富贵者  鄙视)?
                                           衬托?
(可加附页)?
四、点评:?
一:紧扣文本 注重实效?
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年龄段和生活实际的特点,因文而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方法并提高阅读能力,以切实有效为教学设计之根本。? 二:体现自主,注重感悟?
教师不作繁琐复杂的解译,而是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表达对文本的感知。?
三:指导朗读,注重求“味”?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书读百遍”就能奏效的,而是靠教师起“引路人”的作用。在学生对文本已有比较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用饱含真情的示范性朗读去感化学生,能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事半功倍之效。?
《爱莲说》教学设计
太和县第三中学    李秀梅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
2、掌握“蕃”、“濯”、“亵”、“鲜”等词语意思,并翻译本文。
3、学习托物言志、正衬反衬的写法,理解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4、熟读背诵本文。
【教学理念】
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组织师生双边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提高。
【教学辅助】
多媒体  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揭示目标
1、导入设计
①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荷花图片”视频。
②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一段展示荷花神韵的优美视频。荷花又叫莲花,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文人墨客也写过赞美莲花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写的《爱莲说》。(打出课题幻灯片)
2、交代教学目标  (打出教学目标幻灯片)
二、了解文体,简介作者
1、了解文体
①结合学生初一所学知识,指名学生介绍“说”这一文体;
②教师点拨补充。(打出“说”文体知识幻灯片)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2、简介作者
①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检查提问;
②教师点拨补充。(打出“作者简介”幻灯片)
周敦颐(1017~1073),宋代着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那作者究竟想借花阐述什么志向呢?
三、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1、        诵读文本
导入:学习古文,重在诵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来正确诵读本文。
①让学生听读范文,注意字音及停顿。
利用多媒体播放《爱莲说》朗读视频
②出示“字音拼读”幻灯片,点拨生疏汉字读音。
示:蕃fán   濯zhuó   蔓màn   亵xiè   鲜xiǎn
③学生自由朗读本文。
④指名学生朗读本文,点拨纠正错误之处;全体学生齐读本文。
2、疏通文意
导入:在正确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来疏通一下本文的意思。
①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试译本文,标画出不理解的生疏词句。
②释疑解惑:让学生提问自己遇到的生疏词句,老师解答。
③教师就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意思提问学生,并点拨强调。(打出相关幻灯片)
示:
A、可爱者甚蕃 (多)           B、自李唐来  (唐朝)
C、濯清涟而不妖  (洗)        D、不蔓不枝  (长蔓)
E、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F、陶后鲜有闻  (少)
④在解决词语疑难的基础上,指名学生翻译本文,教师纠正学生翻译中的错误。
四、自主质疑,理解内容
导入:我们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下面来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预设:
1、陶渊明爱不爱别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理解“独爱”之妙。
  参读:陶渊明《饮酒》(印证陶渊明爱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要点: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世人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不可。印证性参读:
  ①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李肇《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译文:京城长安的王公贵族和没有职务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多年了。每逢暮春三月,他们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都像发了狂一样。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
③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
  答案:因为牡丹象征富贵,而世人多追求富贵。
  3、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其下文哪几句?)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作者眼里,菊、牡丹又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莲——君子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5、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莲,②菊,③牡丹。理由: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主题)?
  答案: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提示: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
五、学以致用、扩展探究
  1、写一段话,用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示例:
  ①污浊的空气在你周围弥漫,我坚信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一个总是泡网吧、沉溺网络游戏的人,你会相信他是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吗
  ③我读《红楼梦》,觉得贾宝玉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不因自己的出身高贵而妄自尊大,也不因是贵族王孙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生在官宦之家,却讨厌官宦之人,讨厌“仕途经济”……难能可贵!
2、作者在本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自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状写所喜爱的一种花,并能抒写出喜爱的原因。
例:我喜欢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示:我喜欢      (物),因为      
3、参读三首咏花诗词,指出其寓意。
①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
②黄巢《题菊花》其二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满眼望不到边际的黄花簇拥装扮着整个长安城,一阵阵刺鼻的芳香让人沉醉其中;慢慢地,一朵朵黄花渐渐在眼前清晰,那是一位位身披金黄铠甲的起义将士,正豪情冲天地谋划未来。极写菊花盛开之景。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
③南宋志士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六、回顾目标,布置作业
1、回顾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巩固学习效果。
2、布置课下作业
①、把这篇文章的译文整理在作业本上。
②、以《爱       说》为题目,仿写一篇小短文。
资料补充:
一条线索:  爱。  
两种陪衬:  菊花(正衬);牡丹(反衬)  
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三种生活态度和三种评价:  
菊花——隐逸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赞赏;牡丹——富贵者——追名逐利——鄙弃;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讴歌。  
三个方面描写莲花:  
生长环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描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议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次比较: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⑵晋陶渊明独爱菊。⑶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⑷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⑸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不”意识:  
陶渊明认为君子的内涵就是要有“五不”意识:  
一是不“染”。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须具有顽强的抗干扰、拒腐蚀的能力。拒绝不良诱惑(比如偷盗、赌博、吸毒等)的能力,坚决说“NO”!  
二是“不妖”。“濯清涟而不妖”,即使处于良好的环境,言行举止打扮也不要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把自己搞得很孤立,让别人觉得难以接近,觉得很怪异。  
三是“不蔓”。蔓就是攀附,趋然附势,敢于坚持正义和真理,不察言观色,不随风使舵。  
四是“不枝”。“中通外直”是莲不枝的特征。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不拉帮结派,不划圈子,不搞山头,不亲近疏远,都是不枝。人生不能搞小圈子。  
五是“不可亵玩”。要能尊重人,也能自尊;能爱人,也能自爱;坚守本义,不畏强权;坚守信念,不受屈辱;保持操守,高风亮节;堂堂正正的做人,受得起尊重和敬爱。一位正直的人,是值得信任,值得维护,值得服从,不可亵玩的。被人亵玩,显然就是有短被人掌握,有盖子怕人揭开,无才而被人愚弄,无德而被人谩骂,当了个占着茅坑不拉屎被人控制的混世魔王。所以,不可亵玩是衡量人品人格的重要标志。
以上“五不”,是为人、为事、为官的基本准则,只有为人“不妖”,为事“不染”,为官“不蔓不枝”,才能真正造就“不可亵玩”的品行气质和人格魅力,造就莲花般的高尚品格。  
七种品质:  
具有了“五不”意识,就具有君子的了七种品质: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朴自然。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不拉帮结派。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独立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先写物,后言志。写物时既写“形”,又写“神”。“神”与“志”统一。  
小结:周敦颐教会了我们怎样做文、做人。 
     《爱莲说》教学反思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教学后反思: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大家好好讨论一下,真不错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