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目标导航:
1.认知文化遗产。能运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身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2.懂得文化遗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自我的“文化自觉”意识。
3.运用文化遗产。能将地域文化遗产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激发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古为今用,助人成长。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自由分成学习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分配小组成员活动任务,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的主题搜集资料,做好活动笔记,准备活动资料。
一、新课导入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名胜古迹,也包括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等。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参加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
二、重点解读
1.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如北京的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陕西的秦陵兵马俑,四川的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等。
3.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其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4.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三、学以致用
【研讨练习】
题一:2016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1.结合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请你为学校设计三项与此相关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下图是一对母女在微信中的对话,请你发一条留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

题二: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资水中学201班开展以“益阳三国文化”为专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
材料二:益阳文化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了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收集:以上两则材料透露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2.社会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三国遗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有这些名胜。请你就这一情况向益阳市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联探究
在考察资阳区林坳老武圣庙时,同学们录下了一副对联: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请写出对联中涉及的三国人物两个,并联系名著《三国演义》,写出其中一个人物的相关故事。
人物:(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故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的对应练习。
    教学反思:
复习教案(一)
——如何准确识别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方法,掌握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有助于了解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的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这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关键。
  例如: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属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有相似点,“红领巾”只是 “少先队员”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体和喻词就可以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能。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能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区别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
例如: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而喻体没有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必须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定义项。这是区别比喻和比喻义的关键。
  例如:①党是太阳,我是花。②我们要放下思想包袱。
  句①中,“党”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政党,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没有“太阳”的意思,而且“太阳”也没有“党”的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临时产生的,换一下环境,党还可以是“灯塔”和“舵手”,所以是比喻。同理,“我”和“花”之间也是这种临时的联系。而句②中“包袱”一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表示“思想负担”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而成为“包袱”一词的一个义项,它不是临时产生的,所以属于词的比喻义,而不属于比喻修辞格。
4.不同类的事物才可以相互比喻。这是区别比喻和比较的关键。
  例如:①她长得像一束百合花。②她长得像她姐姐。
  句①中“人”与“百合花”不是同类事物,所以构成比喻。句②中“她”和“她姐姐”是同类事物,都是人类,所以是比较。
  掌握了以上四种方法,我们在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复习教案(二)
——试卷
一、选择题(20道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藩篱(pān)   绮丽(qí)      褶皱(zhě)    销声匿迹(nì)
B.簌簌(sù)    疮疤(cuānɡ)   伧俗(cānɡ)   惟妙惟肖(xiāo)
C.归咎(jiù)   蟾蜍(chú)     丘壑(hè)     五彩斑斓(lán)
D.瓦砾(lè)    荒谬(miù)     轩榭(xiè)    重峦叠嶂(zhānɡ)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驻足 制裁 因地制宜 月明风清    B.追溯  帷幕 大庭广众 草长莺飞
C.肃穆 琐屑 天衣无缝 物竞天择    D.推祟  颠沛 日薄西山  世外桃园
3.结合语境,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在码头上做事)
B.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样本)
C.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一点也不相同)
D.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形容非常零碎)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养了一只猫和一只狗,它们一直相安无事。
B.在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传销集团锐不可当地被捣毁。
C.梅飏仁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听了师爷的话说甚是中听,立刻照办。
D.测绘工作常是差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问我饿了没有?这正中了我的心事。
B.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无数民族英雄。
C.他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D.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的脸上浮现出了欣慰。          B.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C.中心明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D.这朴素的话多么深刻的蕴含人生哲理啊!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④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⑤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A. ②①④③⑤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及时、准确地报道了中原我百万大军解放南阳、南阳守敌汤恩伯弃城逃窜的事实。
B.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中认为:只有赵州桥和卢沟桥才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
C.杜甫在记叙文《石壕吏》中告诉我们:面对“有吏夜捉人”的野蛮行径,作为弱势群体的老百姓只能隐忍屈从。
D.《陋室铭》的“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如本文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9.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10.“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对联写的作家是(       )
A、吴敬梓     B、蒲松龄     C、曹雪芹    D、罗贯中
11.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12.以下表示条件反射的一个成语是(    )
A.朝三暮四    B.耳濡目染    C.望梅止渴   D.乐不思蜀
13.下列诗句中不含典故的是哪一项(    )
A.怀旧空吟闻笛赋    B.到乡翻似烂柯人
C.山河破碎风飘絮    D.青鸟殷勤为探看
14.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      )
A.骑马         B.杂技       C.射箭       D.驾车.
15.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复习教案(三)
——病句修改
1.修改下列病句。
(1)外边的吵闹声突然渐渐消失了。
(2)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3)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4)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5)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6)在江苏省经济贸易洽淡会上,外商和港澳同胞参观了丰富多彩的洽谈会的展
品。
(7)家长和老师对我们寄予很高的厚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他们。
(8)从世界杯上的表现来看,我国的足球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9)许多下海经商的人成了高薪阶层,相比之下,大多数政府官员却成了“清水衙门”……
    (10)如果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  
    (11)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个中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有用人才。
B.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C.小明的学习成绩是班级中 最好的同学。
D.参加家务劳动,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 背下来,每块大约三百来斤左右。
B.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
C.台阶旁栽着 一棵桃树,台阶遮出一大片绿阴。
D.他觉得终于可以造屋了,便破土动工,选定一个日子。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C.《雷雨》这部话剧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情节。
D.只要坚持不懈的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白衣天 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
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 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复习教案(四)
——词性
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词。例如:
  1.指人的:鲁迅、农民、工人、作家、老师、学生
  2.指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表示具体事物的)
        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3.表时间的:春天、明年、早晨、星期天、现在、刚才
  4.表处所的:马来西亚、北京、凯旋门、大庆、亚洲
  5.表方位的:上、下、前、左、右、东、南、内、外(单纯的)以上、以前、以东、上边、上面、东边、西边、里头、外头、中间(合成的)
(二)动词: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例如:
  1.行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2.存变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存在、在、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灭
  3.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伯、担心、讨厌
  4.能愿动词和助动词: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
  5.趋向动词: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主、回去,开去、过去
  6.判断动词:表示判断: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1.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动作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时态的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A看——看看 想——想想;试——试试 讲——讲讲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是:ABAB
    学习——学习学习 批评——批评批评;讨论——讨论讨论 休息——休息休息
    动词比较复杂,有的需要加以说明。
    1.动词“是”
  I. “是”用在名词前边是动词,这种“是”常常表示主语“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例如“鲁迅就是周树人”、“牛是反刍动物”、“他是个开车的”、“是他救了我”;此外,“这一年,人家都是丰年,我是歉年,收完秋就没吃的了”等里面的“是”仍是动词,作谓语。
  II.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可以看作语气副词,作状语,例如“我〔是〕懂了”、“他〔是〕勇敢”。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