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        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反思   一、首先由复习导入。学生齐诵《三峡》一文,从三峡的奇丽风光想到在祖国的辽阔土地上,到处都有优美的景色,顺势引出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接着解读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从题目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说道:“我觉得这是一封感谢信,从‘谢’字看出来的”。问:“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有的学生摇头。于是我就让学生结合注释(1)了解关于谢中书情况,他们这才明白了题目的意思。然后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读资料《山中宰相与茅山》
       二、初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首先是老师范读,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作标记。接着是学生自由读文,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同桌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学生谈各自的独特感受。
      一开始没有学生主动举手,于是我就请了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赵飞同学起来说,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让我感受到了祖国山河之美”。我当即表扬了他,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词“美”。紧接着就有同学跃跃欲试,开始纷纷举手发言。
生1: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实在是太舒服了。
生2:作者把这样的地方说成是人间的天堂,可见景色奇异引人。
生3:高峰入云,写出了山峰极高的特点。
......
       根据学生的发言,我逐一的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整篇文章的内容都被学生一一地说了出来,然后就从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练生动,体会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由静入动,给清幽奇丽的美景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三、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美读课文,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意境。
       四、最后让学生用赏析性的语言说说祖国山川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课文内容,在说中感受奇丽景色,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发言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为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感受和领悟。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天河中学  黄伟文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