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台阶》优秀教案(亦芮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缺乏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 掌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
  2、能力目标:
   ⑴ 掌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敬重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 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资料,布置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守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掌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资料的详略布置。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掌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实际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掌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
 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
    
 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
  2、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缺乏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所。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身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繁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 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 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布置资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 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 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 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⑴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⑵ “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⑶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⑷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他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示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⑸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⑹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⑺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⑴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身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⑵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⑶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标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⑷ 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他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⑸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⑹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发明,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⑺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久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老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保守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⑴ 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身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发生的。父亲看他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发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实际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守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守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守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呼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身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身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阅读《讨债》,回答文后问题。(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①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身的掌心,怎么数还差十块。 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家长的负担, 大姐那笔不少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面孔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②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方法吗?
  ③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你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十块钱吗?说好过完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④妈呆楞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子去要!”
  ⑤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根花布病恹恹地斜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低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十块钱早就该还了,可他妈生下小朋友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缓一缓行吗?”
  ⑥妈深深地埋下了头,犹豫片刻,还是艰难地吐出:“我们假如有方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小朋友呀!”
  ⑦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妈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发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⑧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十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路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⑨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⑩一年后的一个黄昏,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十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钱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病已经好了,家里境况已大大改善了。”
  妈双手哆嗦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想法子挣钱,把十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心安的。”
  那一瞬间,我不由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溢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1、根据上下文,依次填入第①段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A、可是 尤其  
   B、可是 而且
   C、因为 尤其  
   D、因为 而且
  2、文中主要写“讨债”,可第①段却是写那个年代,写“我”的家境。这跟写“讨债”有什么关系?试简要分析。
  3、第 段共两句话。第一句中“妈双手哆嗦着,无语凝噎”,这是为什么?第二句中“脸上写满”的“疑问”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简要解释第⑧段中“坐了一阵冷板凳”和第几段中“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的含义。?
  5、文中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表示出来的?
  6、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那么,“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A
  2、第一段写的是讨债的背景。假如不是那个“年代”,不是“我”那样的家境,“讨债”的故事就不会发生,也就表示不出母亲善良、仁爱的美丽人生。(意思对即可)
  3、第一问,为当初对陈家的误解而悔恨,为当初“讨债”的举动而自责。第二问,当初那钱已经讨回来了,为什么陈家又来还钱?
  4、①不是受到了热情接待,而是受了冷落。
    ②我从她身上开始认识什么是善良。
  5、善良、仁爱。通过行为描写:把钱要回来,然后又想法挣钱送给人家;通过语言描写:“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通过心理、神态描写等。
  6、“我”是母亲行为的见证人,“我”的感悟使母亲的优秀品质得到升华。
《台阶》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尴尬、烦躁、微缺乏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 掌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
  2、能力目标:
   ⑴ 掌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敬重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 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 明白课文围绕“台阶”组织资料,布置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守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掌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资料的详略布置。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本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完成的。通过认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其意蕴。
  2、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掌握课文。质疑研讨,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层意蕴,感悟文章的主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抓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父亲形象,领悟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实际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掌握
  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⑴ 注音:
     凹凼( ) 揩( ) 黏( ) 尴尬( )  
     硌( )  烦躁( )
   ⑵ 释义:
     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缺乏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所。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⑴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⑵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⑶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身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繁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⑴ 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⑵ 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布置资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⑶ 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⑷ 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⑸ 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⑴ 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⑵ “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⑶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⑷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他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示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⑸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⑹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⑺ 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⑴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身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⑵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⑶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标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⑷ 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他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⑸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⑹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发明,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⑺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久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老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保守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⑴ 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身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发生的。父亲看他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发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实际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⑵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守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守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守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呼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身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身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阶》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掌握形象和感情,体会叙述和描写的作用。
  2、通过变换人称,概述故事梗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比较《台阶》和《背影》的语言风格。
  4、学会联系实际,深刻体验“父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掌握形象和感情,体会叙述和描写的作用。
  2、引导学生比较《台阶》和《背影》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的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然后联系实际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这样就能掌握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通过《背影》一文精巧的结构导入(以各比较)
二、速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主探究
  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样造起有高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方法: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再用第三人称改写。
  明确:
  1、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相应就高。”
  2、内容要点:
   ⑴ 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新屋,受人尊重。
   ⑵ 凭其条件,要造屋准备大半辈子。
   ⑶ 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⑷ 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跨了。
  3、比较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优劣。
  进一步探究文章线索和写法: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
三、通过典型事件探究“父亲”这个形象
  明确:
  父亲是一位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自立于受人尊重,有久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位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老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有着保守中国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联系实际,谈谈自身的父亲
五、用画佳句的形式体味语言特点:口语化
六、进一步比较《台阶》和《背影》有何异同之处
  结构:线索 以物为线索
     叙述方式 倒叙 顺叙
  语言:朴实、自然、感人
     口语化
     中心 父子情深
     突出父亲要人尊重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