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
理解作者坚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时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
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身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约而同,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介绍:表示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押韵──追问: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录音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考虑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陈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摆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和彼的表示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示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和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沛发挥自身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身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摆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发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方: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4:还有《读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⑴ (陋室简陋狭小,摆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恬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⑵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身,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⑶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赞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身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喧闹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时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资料:
分不在高,和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资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身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今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是的,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无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逾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家长、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小朋友、未来小朋友的同龄人……
八、作业
【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 追 问
陋室(托物)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德馨(言志)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雅致澹泊、豁达乐观……
《爱莲说》课堂实录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 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 xiǎn,不读 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 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 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和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丰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 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 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
(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
(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无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七年级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沛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只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七年级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和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所、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身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
(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和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轻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考虑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课堂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送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身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 fán 多 亵 xiè 亲近而不庄重 濯 zhuó 洗涤 鲜 xiǎn 少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优秀论文体: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
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
生:议优秀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假如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
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
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
生:七个短语。
?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生:“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师: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洁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
师:接下来我们请位同学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解释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亭亭净植,亵玩。(解释略)
师:疏通了重点词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将这段文字用文言文连贯地翻译一下,最好能翻译得有一点现代散文的韵味。?
生:我唯独喜爱……(略)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七年级时候学过一篇萧乾的散文?
生:《枣核》。?
师:在《枣核》里,那位美籍华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枣核。他那样喜爱枣核,实际上,在他心中,枣核已经成为什么的化身了?
生:故乡(祖国)。
(联系萧乾的散文《枣核》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师:我们回到这篇课文,莲花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从课文中批。)
生:“莲,花之君子”。
师: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大家看屏幕。我根据课后练习五,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莲花拼图,图上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里都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我手边还准备了几个空白花瓣,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生: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
师: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样?用一个成语。
生:同流合污。?
师:那么我们简单地慨括一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下面呢,剩下的六个花瓣,就请同学们自身来填。我在每个花瓣的反面都填上了一种莲花的特点,请大家根据这个特点在正面填上君子相对应的品德。为方便起见,我把花瓣给靠外面的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请大家尽量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看哪一组同学写得又快又准确。?
(濯清涟而不妖—纯洁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和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
师: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贴上君子莲心)
今天,我们大家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拼成了这么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家觉得值不值得纪念呀?
生:值得。?
师:那么,我们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好不好?(莲花图?君子图?莲花君子图?)
生:君子莲。?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噢。他在无意之中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仿词。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有一种花叫作“君子兰”,把这个“兰”字换成“莲”字,“君子莲”,作为我们今天这幅拼图的名称是最恰当不过了。?
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示手法?
生:托物言志。?
师: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生: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师: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而实际生活中的作者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为了主持公道,甚至不借丢掉乌纱帽。?
师: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敬重和赞美的感情来。?
4、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示手法:
师: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
生: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
(屏幕显示CSC《资料汇集》之“相关知识”:“陶渊明独爱菊”。)
师:请一位同学分析一下,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
生:……深秋时节。?
师: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生:隐居山林。?
林: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身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文章来看,作者更欣赏哪一种?
生:莲花。?
师: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
生:烘托。?
师:既然已经有菊花作烘托了,为什么还要写上牡丹呢?是不是有些画蛇添足?请大家看两组图片──这儿有个灰色块,中间是小白色块,白色在灰色中明显不明显?
(屏幕显示色块对比)
生:(比较)明显。
师:现在大家看看右边这组色块,大家觉得左右两边的白色,哪个更白一些?
生:右边。?
师:其实,这两块白色是一样白的,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视觉感受,是因为左边的灰色和白色比较接近,而右边的黑色与白色黑白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有一句话说:“在黑暗中,光明会更加光明。”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假如说灰色对于白色是正面烘托,那么黑色对于白色就是反面烘托。可见莲花既要有菊花的正衬,也少不了牡丹的反衬。?
师: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它是那样美丽华贵)为“国花”,每到暮春时节──什么人买花?
生:权贵们。?
师:这些权贵真是因为欣赏花而买花吗?
生:不,不过是为了互相攀比,看谁富有。?
师:由此,高贵的牡丹花就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它一旦成为富贵的象征,喜爱它的就不只仅是权贵了,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从刘禹锡的诗“花开时节动京城”,可看出世人都是追求富贵名利的。“世人”一词如何解释?
生:世俗之人。?
师:全文以菊花从正面烘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烘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请大家齐声朗读结尾段。?
5、分析结尾段议论:
师: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人修辞手法?
生:拟人、比喻、排比(两组)。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师:“是”,为暗喻,以此类推,“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这三句构成一组排比。另外告诉大家,“者也”在古汉语中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
师:再看第二组排比,“噫”是一个感叹词,我们从标点符号上来分析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叹。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号?
生:陈说句。?
师:作者在这儿,非常冷静地指出了在陶渊明之后真正的隐士已经很少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问号,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也就是说,像我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了,但是我愿不愿意坚持这样的生活态度呢?
生:愿意。?
师:所以这个反问句标明了自身坚定的洁身自好的态度。“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语气助词,在句中表示停顿,表达感叹语气、矣、句末语气问,表示必定的口气。和句译为“人在当很多了”。这句末尾用句号,我想要是我写,就用上感叹号,而作者为什么用句号呢?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写过《雷峰塔的倒掉》,文章末尾,那句“活该”用的是什么号?
生:句号。?
师:它表示了鲁迅先生对法海的一种什么态度?
生:冷峻的嘲讽。
?
师:对,这儿的句号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恰恰是讽刺了追究逐富贵名利的社会风气。课文的内容分析到这里。现在克们回过头来,回答刚上课时留下的问题,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抒情。
师: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了,古代的“说”这种文体,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但无论用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或是说明一个事物。
?
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背出这篇课文来?也许同学们会说,这怎么可能,刚才我们说这篇课文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这与现代的散文非常接近,在散文当中都有一个文眼,这篇文章有没有呢?(屏幕显示文章线索)
生:有,“爱”字。
?
师: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所有的“爱”字。?
生:“可爱者”“独爱”“甚爱”“独爱”“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师:我还为大家设计了一个文章的脉络提纲,大家可以根据关键词语的出现先 后,把这篇课文多读几遍,也许会协助大家记忆。?
(生齐读。)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各自默读这篇课文。2分钟后,看提示屏。
师:现在我们看提示屏试着背诵这篇课文,不能背的地方可以看一两眼。(背诵后)
师:大局部同学能成诵了。?
五、安排作业?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安排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