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宇轩教研组)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假如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示。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示,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扮演 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示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扮演)
师生评价扮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 师安排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沛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发明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掌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考虑、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胜利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考虑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任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和会,
`全由学生的见解动身,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沛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和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在分析“月光图”时得出:以写“月”之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这是个独创,它打破了教科书的规范答案,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创意。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以嘉许。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所选的乐曲也恰到好处,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石两鸟。
【评价】
  当然,任何一课都有遗憾。本课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先让学生收集苏轼的资料再欣赏课文好呢,还是先上课文,抛砖引玉,再收集资料好,孰优孰劣?值得我们讨论;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也值得研讨,不过,从视、听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也不为过分,但时机如何掌握也需要研究。无论怎样,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需的。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文性的完美体现,采用怎样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让学生从这本厚厚的文化宝藏里挖掘出闪亮的珍珠则是我们广大的同行一起的追求。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优秀教学设计描述
【引子】
  参与新课改一年多来,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梳理、归纳、总结,来体现和反思自身的文言文教学。
【背景】
  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而且近几年来我一直外出学习: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然而对于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是非常的不满,特别是一讲到底的课堂,不但沉闷,而且把学生当作了容器,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我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规范》,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资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只在思想上协助我进一步幼稚,而且在行动上给我指明了方向。
【问题提出】
  面对现状与新课改的理论的抵触与碰撞,一年来,我一直在琢磨:课堂上我应如何革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快乐考虑,唤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在不时的研讨与实践中,我找到了一条文言文教学的可行途径、现就以《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教学片断为例,来论述我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案例描述】 书声朗朗满课堂
  一年来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学生的朗读,本节课也是如此,朗朗的书声,贯穿整个课堂。
一、自由放声朗读
  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于是学生饶有兴趣的自由放声地朗读,在朗朗书声中,我走进学生,协助学生解读不认识的字词、 注意聆听学生朗读的节奏与停顿,并和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协助学生划分节奏与停顿。如: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听读课文录音
  其次,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听懂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格外仔细、听完后,郑叶舒同学对“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句的朗读节奏,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作这样的停顿,而应改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我深有同感,因为我在朗读节奏处置时,对这一问题也是斟酌再三,委决不下。她认为“至承天寺”和“寻张怀民”都是动宾短语,同样的结构,应作同样的划分,对她的细心和不迷信权威,我当场给予褒扬。
三、仿读和译读
  听读之后,我要求学生仿读课文,即模仿课文录音,有感情的朗读、于是学生有板有眼的开始仿读,虽然情感不是十分投入,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停顿已初见效果。于是我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我则走进学生的行列,个别辅导学生。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不一而足,充沛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
四、朗读挑战赛
  理解了文本之后,我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竞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高昂,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我看着一个个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我的心掠过一丝暗喜。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竞赛开始,男生张世苗同学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只流畅,而且蛮有感情。令我出人意料的是,女生王丽娟同学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不只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印证学生对她的佩服与赞美。
  轮到我出场了,我有一些心跳,有一点紧张,我知道要逾越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深呼吸,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在我觉得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看着他们兴奋的笑脸,能比老师优秀,他们是多么高兴,多么自豪!我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于是我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很感谢学生给我的鼓励。
  点评开始,黄玉彬同学说:“老师和同学读得都很有感情,只是张世苗同学声音有点低,而老师在第一次诵读时背错一处,只有王丽娟同学不只朗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感情,可以说是声情并茂,我认为王丽娟同学最好,老师和张世苗并列第二。”丁小静同学说:王丽娟同学的朗读不只流畅,声音抑扬顿挫,而且很有感情,老师您虽然声情并茂,可惜朗读并不流畅,所以王丽娟同学读得比您好……”
  学生能够超越老师,我并没有觉得尴尬,相反我很多么高兴!我当场宣布王丽娟同学为本班的朗读之星,并将要送给她一份特殊的礼物。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由于我无意之中出错,竟然在笑声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之心,完全投入课堂,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老师们的存在,学生的表示可谓异彩纷呈。
五、品读
  语言品味不只是现代文教学的难点,更是文言文教学难点,设计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我也是斟酌再三,才确定的。虽然在品味语言之前,我指导学生运用增减和调换法,品味优美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设置了两道品味语言的题目: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时,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没有想到是,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当我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薛永生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语文科代表刘星星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只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我单方的解读的更好吗?面对如此精彩的品读,于是我顺水推舟抛出第二道题目:
  2、删一删,品修辞:
   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考虑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班级女诗人郑园园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我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考虑,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黄秀红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其不意,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此刻的我就是这种享受吧!
六、诵读竞赛
  背诵课文,是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检查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途径、背诵课文也是本节课最后一个朗读环节、我听着学生那琅琅的书声,看着学生努力背书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会记住:文言文教学,我会把书声注满课堂!
【教学反思与讨论】
〖我的反思〗
  1、从优秀教案上反思:
    我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竞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只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朗读教学是胜利的,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从理论上反思:
    我比较欣赏朱永新市长在新教育实验中提出:营造书香学校、虽然我不能营造书香学校,但我想我可以营造一个书声朗朗的课堂、我国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面对这些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富有内涵的文化板书,更值得我们去读去品味,正如《语文课程规范》所描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从理论上考虑,我觉得对于文言文教学,我应将朗朗书声洋溢课堂。
  3、从个人教学角度反思:
    我觉得整个优秀教案很满意,因为它体现了我文言文教学的总思路,它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更因为它是一个充溢竞争和乐趣的课堂,是一个享受性的课堂。唯一遗憾的是;自身准备的不充沛,因为时间太匆促,仅在一个晚上内完成 ,于是给课堂造成不该有的失误,主要表示在:
    教学过程中在各局部衔接中不够流畅,课堂语言不够优精美;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而且在自身诵读时,竟然瞬间短路,虽无伤大雅,但本节课留下瑕疵。
  4、从学生的角度反思: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节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然而可惜的是:面对校领导和教师,一开始时学生过分紧张,有点怯场,显得小家子气,平时课堂反应挺不错的几个学生,在本节课上思维和发言失去了以往的精彩。正如王丽娟同学在随笔中写道:“铃声响起来了,原本沸腾的教室马上恬静下来,严肃的气氛围绕着我们。语文老师采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让我们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我们也准备的很充沛,可是由于后面的老师太多,我们便很紧张,所以有的人不敢举手,失去了往日在教室里的激烈与精彩。要是在平时,就算成果不是很好或很少举手的同学,也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家你追我赶,势均力敌,但我们还是穷追不舍。要是像往日那样,忘却后面的老师,忘却了这是公开课,只记住这是一场竞赛,老师只是一个观众,那么这堂课肯定更精彩。”
    从这一点上讲,终究是一个小学校,我们能提供给学生的锻炼的空间太少了,也难怪学生在未进入状态前会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平台,让学生锻炼自身,展示自身。
〖教研组研讨〗
  正如读完美文会发生良好的“语感”一样,“课感”也只有在静听完一堂课后,才有可能感受到。听完一堂好课,就像读完一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节客应该说执教者自己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
  本节课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发明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溺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对于经典,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身要作好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本节课书声朗朗满课堂,学生朗读充溢激情,与这点是密切相关的。文言文需要积累的东西很多,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积累,使课堂既有活力又有效率是个令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执教者采用竞赛的方法,既有效率又很有实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局部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