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赛课必备)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读准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熟读课文,在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当堂成诵。
〖深层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什么叫白描,加深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3、感受本文作者的那种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旷世独绝的孤怀雅兴。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正确掌握本文写景、叙事、抒情三者相结合的特色。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没落,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态度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这点在他的文章中时有体现。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出示疑难字词的图片
  崇 chóng 是日更定 gēng 毳 cuì 凇 sōng 沆砀 hàng dàng  芥 jiè
  强饮 qiǎng
四、默读文章,听文章录音
五、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一起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 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 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 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身疏通文章大意。
六、分析文章结构,按写景和叙事两局部进行
  写景:
  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出示西湖雪景画面,要求学生结合画面再次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3、再次提问: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和你们平时写景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⑴ 小组讨论;
   ⑵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两段关于描写雪景的文字:
     “雪渐渐下大了,纷纷扬扬,小雨点般的雪粒变成雪花。车窗外,漫天遍地都是皑皑白雪,大地像铺了一张巨大的地毯。公路两旁的山林,松柏挺立,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白杨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阵风吹来,树枝左右摇晃,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像白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 。”
    “雪来了!她憋足了劲地下,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悄然无声地下;细小的似棉絮,大片的像鹅毛,她们随风飘舞,奔跑着,旋转着,一刻也不停。只有困了,累了,这些精灵才慢慢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有时她们默默而至,只有在你早晨拉开窗帘的一瞬间,才会发现屋外已是银色的世界。有时她们翩翩而来,一天到晚不停地下,不一会就包裹了整个世界。”
   ⑶ 明确:本文从大处入手,开头两句描绘西湖全景,紧承其后的便是景中所见,寥寥数语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辽阔深远的画面,这种描写手法叫做白描。
  叙事:
  1、赏雪的人很多,张岱的赏雪与他人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出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而且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情怀和旷世迥绝的孤怀雅兴。(教师可在此引入本文的纪年方式,点明他对故国的留恋。)
  2、下文中提到“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明确: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3、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要求:
   ⑴ 阅读该段文字,结合当时背景,给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⑵ 讨论他的心理活动。
    教师小结: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分别,不由让他悲从中来,但终究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4、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示。
    明确:
   ⑴ 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论是否相识,不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 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总结: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衣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合,天衣无缝。
七、齐读课文,当堂成诵
八、安排作业
  1、誊写重点字词;
2、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二
【学习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掌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
  二课时。
【优秀教案】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示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⑴ 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⑵ 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⑶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 大
    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和:等到。
  3、说一说:
   ⑴ 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沛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⑵ 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①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只强调数量(只有自身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发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和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只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身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一起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自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身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⑴ 背诵默写课文。
   ⑵ 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测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研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身意见。
    参考:
   ⑴ 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 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交叉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 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掌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
  复读巩固。
六、作业
  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