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淘气调皮的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以小见大,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本文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以他的所见所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还有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以确定这篇小说的研读人物就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通过学生自己的质疑探究和亲身体验来把握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爱国主题。
【教学目标】
1.研究人物形象,体悟本文的爱国情感。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设计 一场残酷的战争,给千千万万无辜的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人们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甚至连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也被侵略者野蛮地剥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去感受一下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 | 播放有关战争场面的片段: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激烈的战斗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惨烈,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进入情境。 | |||||
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 (出示普法战争地图) (2)最后一课讲得是什么?结合画面和课文将故事复述一下。 (出示课文画面情节) | 提出疑问后,带问题阅读课文 学生谈背景 结合画面复述课文情节 | |||||
引导确立活动任务 | 思考讨论确定活动任务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爱国情感。 | |||||
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探究 1.我不喜欢小弗郎士: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贪玩、总迟到、不爱学习,还不关心自己的国家…… 我也不喜欢韩麦尔先生: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好老师,他体罚学生,拿戒尺打学生;不叫学生学习而去替他浇花;甚至他干脆给学生放假,自己去钓鱼;也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在这最后一课上还不认真讲课…… (随时引导赏析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试想你就是文中小弗郎士或韩麦尔先生,你能否将你最感兴趣或最能体现主人公形象特点的地方,通过你的表演给大家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心理、神态、动作等。 引导对同学的表演作评价。 | 深入研读课文,并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依据、理由…… 否定教师看法,明确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热爱法语,理解、敬爱老师,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 韩麦尔先生:好老师、教育学生和法国人、爱国者、热爱祖国、痛恨侵略。 归纳描写方法,阐述所起作用。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寻找片段、设计、编排、准备。表演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境场面(突出韩麦尔动作、神态、语言等)。 评价表演的优劣。 | |||||
重点语句理解品味 梁启超说过:欲新一国之国民,必新国民之精神,欲新国民之精神,必新一国之语言。小说中有一句话,很形象的说出了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中语言的关系,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由此可见,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标志,一种语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彻底消失。由此我们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们深深的民族情、刻骨的亡国恨。 韩麦尔先生的课上到这里,请你展开自己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思考结果。 学生思考,想象并谈自己的想法。 | |||||
拓展迁移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和平与发展”的这个时代以及今天这并不和平的世界局势,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怎样体现自己的爱国?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 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 | |||||
结束课堂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沉浸在都德那悲痛的《最后一课》中,我们都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同学们今天课上的表现又给了我很大的鼓舞:热爱我们的祖国,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让我们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中,结束我们这《最后一课》。 | (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