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确目标
  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2.把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体说明部分。列数字是一个重要说明方法,如“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大约经历了1亿年, (南极)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运用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说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又是在举例说明,说明“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四)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
  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举例子说明)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讨论明确: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学生谈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讨论明确: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总结、扩展
  1.同学们拿出自己搜集的有关恐龙及恐龙灭绝的资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种学说自己最感兴趣,同时说明自己感兴趣的原因(那种学说成立的科学依据)。
  2.科学发现本身是一种科学成果。而对科学发现的研究还会产生系列科学成果,甚至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同学们对此进行研讨、分析。
  3.《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文所写内容及所采用说明顺序的相关处。
  讨论明确:(1)都围绕恐龙展开说明内容;(2)都以科学发现引发科学观点,科学研究印证科学观点为说明顺序;(3)两文都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