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实际,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和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考虑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文言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同学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同学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一起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和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和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同学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考虑。我们一定要让同学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和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和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和。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需完成的,难点是必需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同学情感上有震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作者的爱国精神。
3.分析局部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芋梗汤诘责寒颤颤畸形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注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同学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同学”?写清国留同学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和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身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同学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同学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同学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轻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同学”的不同表示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师生总结板书: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讨论之后在第二局部后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结合讨论幻灯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和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内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笔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在这里给补充资料:日本的维新确是从医学的引进开始的:一个叫前野良泽的人根据一原本自荷兰的《解体新书》的指导去解剖尸体,结果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书中的插图竟与人体构造分毫不差。从此日自己逐步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开辟出一条通向近代学术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强国)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1.分析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关注中日当前面临的问题。
4.分析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找一个同学回忆一下鲁迅先生去日本学医的原因……那么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件事,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两件什么事,并准备复述。
二、一边复述一边分析。
第一个事件我们给它命个名可以叫它什么事件?(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鲁迅到底是不是得到藤野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那些爱国青年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同学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
另:在这里教师也可给同学补充一些资料:事实上日本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有崇华倾向,在从隋代开始活跃的中日交往中,日本一直是甘当小同学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此时日本才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后来日本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超越中国,从此又对中国采取极端轻视的态度。称当时的中国人为“戴猪尾巴的家伙”,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很多类似“爱国青年”的人……
接着复述第二个事件:我们可以叫它什么事件?(电影事件)在这里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当时的日俄战争是怎么回事?…………(战争自身就是令中国人屈辱的事)鲁迅为什么听得“这一声特别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资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在讨论这句话的同时,为了有助于同学的理解,教师可用幻灯展示一张1905年摄于中国东北开原城外的照片:
一个中国人被当作俄国侦探,被日军斩首。围观的中国民众神情麻木。
此时教师可问:那个被斩的人健壮吗?围观的人健壮吗?……可这种健壮的躯体在这里只用做什么?(毫无意义的示众的资料和看客)这些看客是什么心理?(看热闹,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民族羞耻。可见改变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来看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定,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吗?
展示幻灯片:
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过他的这个决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真是一件幸事,从此中国少了一个高明的医生,却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多了一个唤醒民族的文化巨人。
三、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这两件事都和“爱国青年”有关,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这种爱国性: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否可取?
经讨论使同学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所谓爱国主义,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达到了蔑视敌视别的国家和民族的程度。比方侵华时期,他们认为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种族,其他民族(如中华民族)都是劣等民族;法西斯德国也宣扬大日耳曼主义,严酷迫害犹太人。他们这种扭曲了的爱国主义,这种不正常的民族情绪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
那么我们应有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呢?讨论总结后幻灯展示:
爱国青年:极端、狭隘、扭曲的爱国主义:蔑视、敌视其他民族和国家。
正确的爱国主义:既热爱本民族,又对其它国家民族抱一种友善的态度。
四、现在我们再来看藤野先生,他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具有“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特点外,和“爱国青年”比,他还有哪点精神是更为可贵、更让鲁迅为之感动的?
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此处教师幻灯展示一段文字资料:(再幻灯展示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和后面的题词)。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的日自己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所以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假如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自己也该多么喜欢啊!
──选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从这段文字(和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态度与爱国青年有多么大的不同,同时从中我们还能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深情厚谊。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相信在日本还是像藤野先生这样对中国人民抱友好态度的人的人占多数,像“爱国青年”那样的极右分子占少数,在今天也应是如此。
我们也可从文中找出一段鲁迅对藤野先生给以高度评价的话。齐读“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段要求同学读出感情。如“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句要读出重音、读出深情;同时对“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句还要做理解分析)
五、寻疑解难。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
(为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此处的问题由同学自行找出,讨论解决。应该说,本课的篇幅较长,知识点众多,难理解的语句也有很多,同学找出哪句话来评论和讨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课上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都处置完。教师采取的战略就是,同学提什么问题就讨论什么问题,不求课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讨论完,至下课时为止。──事实上事关对内容和人物理解的重要问题都已处置过了,所以此处可以灵活处置。)
同学可能提的问题有以下这些:
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和“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
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
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
5.本文的写法特点。
……
六、总结、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
1.课下读鲁迅的作品。
2.从写作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3.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被称为“冰点”。查找资料看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和:第二课时板书
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一个弱国国民给以应有的尊重、热情的关怀。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2.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藤野先生》的主题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包括各种教辅资料和教师用书,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借此,还可培养同学们的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
二、预习课文。
1.听课文录音,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给生字注音: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
杳无消息油光可鉴烂熳芦荟挟着芋梗宛若绯红
深恶痛疾系住菜根
3.整体理解课文,填空:《藤野先生》选自《》,体裁是。
4.依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本文可分为以下三局部: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5.提出自身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阅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局部──在东京。
1.指名朗读,正音。欣赏樱花盛开的上野公园和富士山的图片。
2.“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示作者什么感情?──只不过,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3.理解作者描写“清国留同学”外貌的艺术匠心
提问: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为什么抓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投影以上文字),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投影以上文字)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为此,鲁迅还写过一篇《头发的故事》(后和)。
“清国留同学”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身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身是保皇派。总之,不三不四,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
教师评: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实际上是在画他们的灵魂。他以极简练的语言表示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真是大师,大手笔!
4.理解作者语言修辞的艺术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有嘲讽意味。
假如有同学认为是夸张,则作如下说明:用此比喻,既表示了它的高,又表示出它的形状。若说是夸张,则夸张过分,夸张不当。因为夸张的修辞方法要求既要明显地说大话,又不能夸大得不着边沿。鲁迅先生就举过一个例子: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好的夸张;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则夸张不当。
“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答案:“油光可鉴”是说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是什么意思?什么词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照镜子。
小知识《“鉴”和“监”》(用电脑投影,也可作为“语文环境”写在黑板报上):
“监”,甲骨文和金文写法(字例见右表),像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
将“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同学”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指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也是讽刺说法。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同学”?──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提供参读资料《自题小像》(见课本26页),印证以上观点: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此诗译成文言诗(投影):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6.理解与题目和中心的关系
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答案:不离题。这一段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二个作用,学了后文才会知道。
二、阅读“过了一星期……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以下三个文段阅读题既可以作为课堂练习,也可以安排为课后作业)
1.概括这两个事例,写成小标题:──(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
2.文中的“讲义”有哪两个意思?──前者指讲课内容,后者指课堂笔记。
3.“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请用自身的话概括。──因为看到藤野先生亲自给“我”这个外国同学改讲义。
4.“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5.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的“添改”改为“修改”可以吗?──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费神。
6.藤野先生给鲁迅添改讲义是否偶一为之?请从文段中找出根据。──不是。有两处可证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给他看一回;(2)这样一直继续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7.填空:
藤野先生给作者改讲义改得十分认真,其中最能表示改得全面的词语是──“从头到末”;说明改得细致的词语是──“不但……连……一一”;说明改得和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便还我”。
8.藤野先生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示了他什么思想品质?──认真负责。
9.“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同学的,又反映了他对科学问题的。
10.投影图片:藤野先生为鲁迅改正的讲义。
三、独立阅读“有一天,本级的同学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词语:
正值不逊
匿名诘责
2.“爱国青年”指的是的青年。加引号表示。
3.“爱国青年”写给鲁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内容是。
4.“干事却又竭力运动”的“运动”在这里是的意思。
5.对“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身的能力了”的正确理解是。
6.“影几片时事的片子”的“影”是词,意思是。
7.“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的中国人和的中国人。
8.“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9.“呜呼,无法可想”是对无可奈何的慨叹。“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11.这个文段既表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又表示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精神。
四、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安排为作业):
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和。
2.“小而言之”意思是。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1);(2);(3)。
4.“良心发现”指的是。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的文人。这是运用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短语;“良心发现”是短语;“增加勇气”是短语;“黑瘦的面貌”是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示人物的思想品质”。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示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
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出息。”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同学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发明的能力、以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4.指导质疑,鼓励发明。(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同学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怀疑。(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只要他不像“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同学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资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痛》(节选),投影: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轻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发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防止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经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轻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
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同学,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自己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身的种种乖行,不时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同学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自己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自己那股轻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同学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果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协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定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自己都这样高傲,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高傲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6.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7.提供参读资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自己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从他的文章中,不只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和反面题字)
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示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轻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身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同学”抓住“盘辫子”的特征。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总之,是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
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他衣着一套笔直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
九、同学提出自身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一、归纳知识要点
1.按拼音写汉字:______téng野先生______yì站油光可jiàn______
______yì扬顿挫______yóu言______jī形______jié责______yǎo无消息
2.解词:驿站教诲瞥见畸形不逊诘责匿名绯红兼以客死犹言标致适值凄然挟着掌故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抑扬顿挫油光可鉴
3.填空:《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本文“在仙台”一段写了藤野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事例,表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或说话)练习
选一位任课老师,抓住他的特点写(说)一段话,不说他是谁,让大家猜,以猜出者为胜利。
例文1:
他的外貌,可用三个字概括:高,瘦,黑。这正如他的诗所写:泥巴浸透的皮肤,小时候就泛着油亮。这套脱不去的黑装,一度晾晒在我的心上。(生物老师)
例文2:
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忧郁,因为他的命运和共和国联在一起;他的背有点驼,这是他过久地伏案工作的结果。有人送诗给他:你的背,像一座桥,连起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你的背,像一张弓,一支支箭由此射向胜利。(语文老师)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文段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文段2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实在标致极了。”(略)
1.文段1出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文段2出自《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
答案:《孔乙己》,小说;《藤野先生》,散文。
2.两段文字都是描写,文段1描写了孔乙己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文段2只描写了“清国留同学”的______、______。
答案:外貌,身材,面容,胡子,衣着;辫子。
3.文段1表示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文段2表示了“清国留同学”、的性格特点。
答案:自命清高;忠君保皇,不学无术。
4.两段外貌描写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答案:用外貌描写表示人物思想品质。或:(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四、完成课后其他练习。
和: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一针见血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
“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微妙,只为他太不便利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身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胜利,这才中止了。”
《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资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课时布置:4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形散神聚”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预习与考虑”的练习题了解“形散”这一特点;教师着重分析文中所选资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聚”的特点。(“研讨与练习2”1——4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新授课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和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和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呐喊》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抚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经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曦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题解:
1、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与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同学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īngfēimànjiànwǎnjì
樱绯烂熳鉴宛髻
yìyànlúhuìyùgěngyìyangdùncuò
驿咽芦荟芋梗抑扬顿挫
pōujīxùnnìlòujié
剖畸逊匿漏诘
qīyǎohuìpiēwùtòngjí
凄杳诲瞥深恶痛疾
四、解词:
油光可鉴标致精通时事抑扬顿挫掌故模胡
落第不逊匿名诘责托辞凄然杳
正人君子深恶痛疾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安排作业
预习与考虑:一、二
生字词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和重点:
1、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局部: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局部: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示,与上文清国留同学在东京的表示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两个事件各有偏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局部: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资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资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局部: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标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同学”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同学”,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和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同学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昼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示了这批“清国留同学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身手,地道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身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局部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局部(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依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资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和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同学白昼漫步花下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的生活晚上学跳舞爱国爱民
经过“日暮里”“水户”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学
相识相处先生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二层)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医
受先生教育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收藏讲义和寻找讲义从
离开先生后从未联系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想起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实热情,对同学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身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溢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第四课时
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高度的责任感和诚实热情的态度
4)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示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资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示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讨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