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材培训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文单元说明


备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古代诗文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顾之川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一、关于阅读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了解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些诗文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比如,《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湖心亭看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归园田居》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表现了作者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但是,教学中也不要将这种情绪的表现作绝对化的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感情基调是确定的,而具体的指向则是模糊的、含蓄的、多义的。《三峡》和《观潮》两篇文章,作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得就不十分明显,《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这两首诗都是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某种情绪。在写作技法上,摹山范水的诗文深谙“诗中有画”的妙处,努力用语言营造画面感,选取的景物非常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使景物产生立体感、层次感,达到一种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表现生动的气韵流转。尤其是《答谢中书书》和《湖心亭看雪》这两篇文章和《使至塞上》这首诗,画面感很强。另外,这一单元的诗文都能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在不同的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如《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三峡》是《水经注》中的一段文字,虽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山川草本,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湍,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应有尽有。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景中融情,情随景迁。简洁精炼,生动传神。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写三峡总貌,重点在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群山。然后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虽然劈头落笔于七百里山势,但既是《水经注》,还是要以写水为主,所以写夏、春、冬、秋四季景色,都刻意绘水。写水时先写最盛的夏水,再写风平流静的春冬之水,最后写水枯谷空的秋景。夏水暴涨,来势猛烈,惊心动魄。春冬之时,雪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森森的古柏,飞流的瀑布,这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晓畅,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文势再起波澜,萧瑟的秋天,三峡林寒涧肃,凄清悲凉。最后以令人荡气回肠的渔歌作结。全文各层之间,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而写作方法不尽相同。《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又以感慨收束,中间的十句,作者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人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还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传达了真正的生命气息。《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八十余字的小品,作者以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传达了微妙的心境。语言朴素自然,富于诗情画意。短文先是记事,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以及一同寺庭步月的人。接着是写景,只有三句,却将寺庭之中月光的澄澈,写得如在眼前。写庭中月光,用“积水空明”四字,既表现了冷月的清澈,又反映了寺院的洁静清幽。用“水中藻、荇交横”来形容月下竹柏之影,极富想象力。文章末尾简洁的抒情,既慨叹无人赏月,暗示世人汲汲于功名,为俗务所累,又表达出贬谪生活中淡淡的怅惘和强作欢颜、聊以自慰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研讨这两篇文章在语言艺术和写景的方式的不同。比如让学生注意《答谢中书书》的骈体文特点,讲究对偶,语言华美,《记承天寺夜游》是散文,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露斧斤痕迹,意味深长。景物描写上《答谢中书书》一文,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既写了山水竹树,又写了猿鸟沉鳞,品类丰富,由景生情。《记承天寺夜游》融景物描写于平淡自然的叙述之中,景物的韵味有很深的人性化痕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知人论世,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特别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

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本文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形象的诠释,悠独清远既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湖心亭的奇遇也写得十分生动。而最后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一个“痴”字,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教学中除了重视这一点外,还应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之间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抒情是本文内在的支撑点。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紧扣写景,始终不脱离人,是本文的特色。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二、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套教材的练习设计除了有关于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这类题目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内容的研讨与练习题目。

比如在《三峡》一课中,练习给出了一首李白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歌,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能说出它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观潮》的练习要求学生将一首写观潮的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的两个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一个是比较阅读,一个是课外知识拓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做探究性、拓展性的题目时,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答案也不必强求一律。

(本文内容为节选)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