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故宫博物院》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课前预习
1、字词:
玲珑:
湛蓝:
布局:
肃穆:
幽雅:
悠扬:
井然有序:
2、课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一、导语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你了解得故宫博物院(可选择课外读物可根据课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2.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3.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七、点击中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我国的太空植物
①“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激起人们美好的航天梦。你可曾知道,“神七”升空还可能丰富我们的餐桌呢。精选的农作物种子由返回式卫星或飞船搭载到太空,在微重力、高真空、零磁空间等条件下,就会发生地球上罕见的遗传变异,有可能呈现出一些新性状,产生更多变异性状优异的种予,这些种子再经科学家运用遗传技术精心研究,就能培育出太空植物。目前,我国的太空植物已有芝麻、茄子等系列品种,并且栽遍大江南北。
②“航芝l号”是我国首个航天芝麻品种。l996年,“航芝1号”原种搭乘我国第l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下,形成了一些突变体。科学家利用这些突变体,历经6年研究,培育出“航芝l号”。2005年,同样利用返回式卫星搭栽芝麻种子,成功培育出“中芝13”。航天芝麻除了质优的特点外,与一般芝麻相比产量可增加l0%~20%,经济价值很高。如今,“航芝1号”已遍布江淮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7个省,每年种植上百万亩,占江淮主产区芝麻种植总面积的20%。
③除了太空芝麻,太空茄子也是一个优质的品种。它是成功选育培植并顺利进入市场的第一种太空蔬菜。这种茄子成熟时呈紫红色,放到锅里一炒就又变成了绿色。2008年,太空茄子在山东、湖北两省已种植了几百亩。这种茄子产量很高,山东亩产接近1.5万公斤,湖北也能达到1万公斤。更特别的是,割掉茄子的主茎,对菜地追肥,茄子又会很快长出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太空茄子呈紫红色,比普通茄子售价高,但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仍供不应求。2002年搭乘“神舟四号”的共有4份农业材料,存活两份,分别被培育出了紫红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黑色太空茄子有望于2009年通过项目验收并推广种植。
④1996年,食用菌种子也“飞”上了太空。由经过太空之旅的菌种培育出的食用茵,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可是,由于在太空中,无法控制试验条件,也无法进行测试,试验的可重复性又非常有限,因此种子的变异就不可预知,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没有得到理想的菌种后,这一项目暂时宣告停止。
⑤另外,太空稻、太空椒、太空瓜果等的试验也都在不断探索中,它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上人们的餐桌。
⑥随着航天热的升温,太空植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进行了卫星或飞船搭载的“航天育种”研究。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已居世界先进水平,科研人员希望借助太空的特殊环境选育出更多的优异作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相关文章改写)
7.仔细阅读第①段,概括培育太空植物的具体步骤。(3分)
8.太空植物的哪些共同优点使它能够迅速推广,“栽遍大江南北”?(3分)
9.文中②~④段大量列举年份,是否表明该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请加以分析。(3分)
10.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中芝13”的产量与“航芝l号”以及其它芝麻的产量相比可增加l0%至20%。
B.已培育成功的紫红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在烹饪时经翻炒就会变成绿色。
C.食用菌种子经过太空之旅后,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
D.我国科研人员将利用航天技术和遗传技术为我们培育出更多的太空植物。
绿色技术
①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②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③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食品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都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项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1992年,日本就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噪音。
④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旋转。
(选文有改动)
18、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1分)它有哪些特征?(2分)
答:
19、结合选文内容,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2分)
“绿色食品”就是:
20、文段②中画线句子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你说说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1、绿色能源成为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
22、(1)“绿色”一词在选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针对当前互联网现状,一些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站”,你认为这其中的“绿色”一词的含义具体又是指什么?(3分);
答:
18、(3分)绿色技术(1分);能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在生产和使用中对环境无害。(2分) 19、(2分)是指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食品。 20、(3分)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很快。 21、(3分)目前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而绿色能源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 22、(5分)⑴无污染(2分)⑵ 指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没有暴力、凶杀、色情等危害内容(3分)
参考答案: 精选种子→(用航天器搭载种子) →(选择变异性状优异的种子) →(科学家精心研究、培育) →培育出太空植物【答案】质优,产量高,经济价值高。评分标准:每点1分,计3分。共3分。【答案】不能表明。因为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培育各种太空植物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评分标准:第一问回答正确,得1分;能答出不是时间顺序的理由,得2分。共3分。评分标准:每空1分,计3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交待了大会堂的位置、气势以及在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描写,突出了大会堂雄伟庄严、气势宏大的特点。
3.迈进、穿过、到 4.列数字 空间顺序
(提示: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故宫简介
紫禁城是中国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皇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俗称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3年后建成,1421年明代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至今故宫有近600年历史。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8公里,皇家禁苑部分约占1/3。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展开,天安门为其序幕,外朝三大殿形成高潮,景山为其终曲。整体建筑主从分明,跌宕起伏,前呼后应,左右对称,由此形成了宫廷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宏伟气魄和井然秩序。仅在宫廷区范围内,共有殿堂馆舍号称9999间半(现存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座巨大的“城中之城”,明王朝倾全国人力物力,征调能工巧匠10万余名,民夫逾百万,所用建筑材料采自全国各地,真可谓“量中华之物力,给人间之仙阙”,堪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最。
故宫平面为长方形,其四周由高10米、长约3.4公里的宫廷围括,墙四隅各设造型别致的角楼一座。宫墙四面分别建有宫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墙外环绕护城河,河宽52米,长3.8公里,河水清幽,终年不断。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布局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左右衔连文华、武英两殿。三大殿以北为内廷,内廷又分中、东、西三路,中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是御花园;中路两侧为东、西六宫。东六宫向南是奉先殿、斋宫、南三所,西六宫向南为养心殿。内廷的外围东有宁寿全宫,西有慈宁、寿安储宫。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礼所谓“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为“大内正衙”,后寝即所谓“三宫六院”。
如此恢宏浩繁的建筑群,所以未给人杂乱纷繁、局促拥塞之感,主要因为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线和重点突出、简繁得体的建筑手法。建筑群以太和殿为重中之重,它巍然坐落于前朝的中心位置。这里是皇家政治活动的中心,皇帝继位、大婚、朝会、殿试及命将出征均在此举行,所以它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充分体现了皇权第一的思想。同在中轴线上的内廷主体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虽然也是帝、后经常活动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甚至超过外朝三大殿,但它们毕竟不是重大活动的中心,所以它们的建筑规模、体量和豪华程度明显逊于太和殿,表现出严格的“内外有别”。再以各殿飞檐的垂脊兽为例,太和殿设置10尊,乾清宫设置9尊,交泰殿设置7尊;而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各主要大殿仅设置5尊。由此不难看出,紫禁城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等级关系,即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里被明白无误的建筑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了。等级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基础,这其中政治与礼制的内涵,被我们聪明的古代匠人以简洁明快的物质架构昭示于世人。
故宫以其完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2.故宫主要建筑物简介
前朝是故宫建筑物的重中之重。对旅游者来说,大体包括从天安门至保和殿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即故宫中轴线建筑的前半部;严格意义上的前朝,应从太和门算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两翼。前朝是宫廷举行典礼、朝贺、筵宴的地方,故建筑物以高大、宏阔、豪华为特征,以表现皇家宫殿的至尊至贵以及皇权统治的绝对权威。太和殿殿内陈设如当年帝、后临朝状。6根蟠龙金漆柱中央为高约2米的地平台,上设明代金漆雕龙宝座,座后为髹金屏风。殿内金碧辉煌,庄严华贵。明清两代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接受群臣朝贺。内廷泛指乾清门以北,延至东西六宫。主要建筑物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它们是内廷最高等级的建筑群,也是帝、后频繁活动的中心,许多军国大事在这里决断,许多惊世骇俗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至今仍有许多文物保存在宫中,见物思古,能给人以无限的幽思与联想。乾清宫
建于1420年。宫为重檐庑殿顶,高24米,面阔9间,深5间,饰以沥粉点金、双龙和玺彩画,是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明清两代皇帝以此为寝宫,并在此处理朝政,皇帝驾崩,停灵柩于殿内。
《故宫博物院》新授课导学案
主备人:邹军静
学习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课文说明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
自由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
导语:
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一、预习导航
1、解释词义
殿试: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2、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题搜集资料,课上交流。
(上课后,检测生字解词掌握情况。交流筛选积累有价值的资料。)
二、共同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品读
1、默读课文,标清段落,并写出课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划出来。)
2、课文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用文中词语来回答。(小组间讨论补充)
3、根据课文说明内容,填写课后的故宫示意图。(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板演展示)
(二)再读课文,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的部分,互相讨论,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作者介绍里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四自然段抓住太和殿的什么特征进行说明,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为什么一再强调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中心线上?
4、找出文中还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5、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为什么这样写?
(三)互助交流,解决疑难。
1、写出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问题:
2、按小组交流问题,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集体交流。
(四)拓展延伸
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1)小组交流。
(2)选派优秀代表,集体展示。
三、归纳提升:
闭上眼睛,再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一下本节课你的学习收获。
提示:想一想本文是抓住故宫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介绍前朝和内廷时,中间有什么?前朝介绍了哪些建筑?内廷介绍了哪些建筑?
(同学自愿上台,做个小老师,引领同学回忆本节重点)
四、课堂检测:
1、给生字注音。
矗立( ) 鳌头( ) 湛蓝( ) 琉璃( )
蟠龙( ) 中轴线( ) 金銮殿( ) 击磬( )
檀木( ) 攒( ) 乾清宫( ) 肃穆( )
额枋( ) 藻井( ) 矫健( ) 迥然不同( )
2、写出几个含有“龙”字的成语。
五、课后延伸
1、配套练习册阅读题
2、积累整理故宫相关资料。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
预习课上,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个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十五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这这示意图。 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这样随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这节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内容有些快,前松后紧。而我原本还想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特别从课文第5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6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7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而实际上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引导好。
本节课因为学校扩建原因,没有能使用多媒体,对于这样写建筑(群)的说明文,用画面,或者直接带孩子们看看实景,效果会好的很多。
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学校,仿照课文的顺序,详略方法,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
曲阜市董庄乡中心中学 翟国营
这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对于这样庞大、这样特殊、这样雄伟的一座建筑艺术,除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外,主要还应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鉴于八年级学生空间概念不是很强,特别是农村学生没有见过故宫等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为了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让学生当导游,给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上的机会,培养学生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和欣赏故宫博物院建筑结构及布局美的能力。为此,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熟知的“曲阜三孔景观图片”,带领学生领略“相聚万仞宫墙、谈笑悠悠杏坛、漫步六艺城中、聆听先哲、修习六艺、体味民俗、不亦乐乎”的一处处完美的图画,让学生对建筑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对祖国、对家乡伟大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把故宫博物院这样一部风光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让学生惊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然后发问:你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带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进入到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设置三个步骤。一是自由朗读2分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思考回答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说明有哪些特征?三是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并通过让学生当导游的方式在多媒体上演示,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宫的布局。
三、局部探究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设置了局部探究三个问题。一是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全班讨论后明确: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太和殿也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重点介绍。二是文中哪些段落是向我们介绍太和殿的?为加深理解,要求学生齐读5—8自然段。三是课文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采取小组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作答,并明确在介绍太和殿时,作者寻找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作为立足点,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四、拓展训练
当学生正陶醉在太和殿流连忘返的时候,教师对故宫进行总结。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学生不免对故宫博物院高超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教师借此设置2个问题。一是通过思考交流让学生用精妙的语言来赞美故宫;二是设计说话拓展训练,让学生带领大家参观学校,同时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学校设计校徽图案,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设计,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并能在教师有效指导下主动学习,基本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支持者额达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能在自己明确的工作坐标中实现双边互动。但不足是由于教师过多的点拨,导致课堂上仍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痕迹。今后还应注意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