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1-9 07:57 编辑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二、新课学习(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三)三读课文,推究文理(四)四读课文,品味意境(五)五读课文,熟读成诵三、课堂小结 |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知识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与停顿。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及寓意。 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对本节授课内容做简单小结 | 学生积极参与,提到的关于“马”的成语很多,并讲述了有关小故事。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介绍“说”的文体知识。标注字音,读准字音与停顿。 口译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决。积极交流,参与讨论,理解主题。 自由朗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自由朗读,积极背诵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写作背景,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识记字音,培养语感 ,了解大意。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强调重点,加强理解。 | |||||
板书设计 | ||||||||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
教学反思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实词与虚词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主旨。在编写这份教案时,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这一不公平现象。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的,但读的还是太少,没有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加大读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