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马说》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9 18:38 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3、再读课文,合作探讨4、巩固小结5.拓展延伸
由伯乐的故事、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典故引入新课。(1) 初读课文,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自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初译课文 ,学习字词。
1)指读第一段,研讨回答-
①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②千里马的遭遇“伯乐不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
2)指读第二段,研讨回答-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⑤用反问句,表达强烈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食马者愤怒谴责,对千里马的痛惜之情。⑥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
3)指读第三段,研讨回答-
⑦食马者;连用三个“不”构成排比句式,把食马者愚妄无知表现出来。⑧面对千里马说没有千里马,表现出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嘴脸;既有痛切之感也有嘲讽之意。⑨点名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即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归纳全文思考a一个不知马,一个知马;“其真不知马也”。b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人才,不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对人才不尊之以高爵,不养之于厚禄,不任之于重权。
背诵全文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自读、初译交流①生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思考全文主旨思考总结
为理解文意打好基础   思考全文主旨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控诉:埋没人才
表达:怀才不遇;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反思
《马说》的教学,依照惯例我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此后学生在练习册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我于是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
   一堂课总是有得有失的,虽然有些不完美的遗憾,但是我们从中收获的才是最重要的。相信我会在这之中总结更多的教训,得到更多的提高。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