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篇文章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二十七课《短文两篇》其一,本文仅八十余字,作者以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描写了优美的月景,传达了微妙的心境。遵循课标学习本文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重点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法,本文文质兼美,让学生在学习文言词汇、文言文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体会作者超脱博大的胸怀,得到情感的陶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情感态度。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具备一些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知识,能借助注释、文言词典翻译简单的文言文,因而本文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同桌讨论能完成疏通文意。由于学生对苏轼的经历、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可能在把握作者的情怀、复杂的心境方面存在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积累重点字词 念、寝、相与、但、闲人;2.理解、疏通文意;3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习苏轼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难点:1诵读中欣赏月夜美景,体会文章意境;2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经历、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10-2 20:15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情景导入 |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画家、摄影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去领略 |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
二.检查预习 | 1.那位同学能读出下列词语的读音? 藻: 荇: 遂: 2你了解苏轼的吗?请展示你了解到的苏轼。 | 学生发言,展示 |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节奏。谁能试读一下下列语句/ (1) 念|无与为乐者 (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水中|藻、荇交横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 | 请同学们注意节奏并做标记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 使学生在诵读中掌握节奏,体会文章的意蕴 | |
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学生的合作自学情况,(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说出屏幕上所显示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月色入户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积水空明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文章内容 | 1.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同桌合作探究解疑,记下不懂的语句 2.学生发言 3同学评价,指出不足并补充 |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文言词语积累祭及文句翻译情况 | |
五.赏析月景,感悟意境、心情 | 1品读课文,思考那句话是写月光美景的?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描绘月景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比喻成藻荇交横。全句无一个“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 3介绍苏轼写这篇散文的背景,要求学生细读本文,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提示:要求学生紧紧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背景体会揣摩(学生先自己赏析,教师引导点拨) 4月光慰藉了诗人的灵魂,谪居之人在月下领略到世间的美好,由此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胸怀? | 学生发言、讨论 | 体会写景语言,把握意境,感受心情 | |
六.走近苏轼 | 鉴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大胆发言,与这位大文豪直接对话。 | 学生自由发言 | 激发共鸣 | |
七.教师总结 | 总结:本文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意境,同时也溜露出贬谪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它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者作者皎洁而清悲凉的情怀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我们更要体会苏轼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 |||
八.拓展迁移 | 月光能激发无数诗人的才情,他们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和“月色”的诗句吗? | 学生思考,发言,诵读 | 拓展记忆知识整合 | |
九.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习题二、三题 2.将《记承天寺夜游》改成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 巩固字词学习,进一步掌握写景抒情 | ||
板书设计 |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字词注音:藻 荇 遂 2行文思路: 起因:“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景色:“庭中空明”,“竹影交横” 借景抒情 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以下三点感想:
1.反复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突破手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就能逐步掌握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诗文的意蕴和理趣。
2.本文理解作者的心境、情感是个难点,要给学生将请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材料。只有对历史有了了解,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心境。
3. 本文苏轼的散文名篇,文章短小精悍,课前本以为学生对此文很感兴趣,课堂上却发现学生兴趣不如预想浓厚,究其原因,学生对苏轼文学成就、苏轼人品缺乏深入的了解,我意识到本文若从介绍苏轼人品、文学才华、文学成就入手导入,学生景仰苏轼,或许一开始就能调动起学生对本文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