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观摩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已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本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的词语用法。本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不份深入。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强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如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质疑,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对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愤懑之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3 16:19 编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课 (5分钟)二教师的主讲(15分钟)三小组互动质疑(15分钟)四、总结(5分钟)
导语:以《陈毅市长》中陈毅对齐仰之的态度,突出陈毅市长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而齐仰之在旧社会报国无门,遭冷遇。有了陈毅市长这个伯乐,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没有这样幸运了,今天我们通过《马说》,了解他的遭遇,体会他对人才被埋没、摧残现象的愤懑之情。问题1 :听课文录音,正音  1 一食或尽粟一石(dan)  2祗(zhi )褥于奴隶人之手  3骈(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问题2:疏通词义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    虽(即使)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骈(并列)死于槽枥之间问题3:设计问题  (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如何?(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解答各小组提出的问题作者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没有了伯乐,千里马的命运自然悲惨的,表达作者的痛惜之情。
。学生课本注音,并朗读文章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教师解答,译第一段。 学生讨论回答: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      辱没于马夫的手中,与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3.      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
合作探究1.      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2.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3.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4.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课后收获谈:(略)
5.       6.       情?
故事导入。《陈毅市长》的齐仰之的遭遇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他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伯乐,发现他这匹“千里马”重用他。此种导入吸引学生引起注意,导入课文的内容,有意识的认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教师 疏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各小组的质疑、解疑,教师解疑,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通过小组的协作,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温故而知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马说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教学反思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在前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可是要独立的理解本篇课文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重点的词语,对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也比较难理解。作者是比较含蓄的表达对人才被摧残、被埋没的愤懑,所以是托物寓意。那么,必须搞清楚物与意之间的想通之处。本节课对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但对学生的思想性上引导不够,字词的处理有些仓促。改进的办法是重视学生的译文能力,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

 
热门八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