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9-22 11:45 编辑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语设计 (1、作品介绍:2、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二、整体感知 三、赏析课文。四、拓展延伸。 五、总结全文。 | 同学们,《桃花源记》中那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谐安乐的社会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世外桃源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这个大同社会,甚至比世外桃源种勾画出来的生活还要美好。它到底是生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道之行也》,去了解千百年来人们所向往的这个理想社会。(板书文题) 1、教师范读 2、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 1、根据提示,填出相应的句子。(多媒体显示)2、教师板书文章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1、千百年来历史上有很多进步的思想家、社会改革家都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理想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你都知道有哪些人物吗?2、多媒体显示优秀人物。(老师搜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学生齐读课下注解中关于《礼记》的介绍 1、学生听读。拿出笔,给文中难读的字词注音,听读断句,画出节奏2、 学生自读,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和同学一起分享。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4、学生齐读。5、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背诵全文 1、千百年来历史上有很多进步的思想家、社会改革家都为了实现这种社会理想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你都知道有哪些人物吗?同学们,作为初中生,也许我们无法像这些的仁人志士一样为了心中的理想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为实现这个美好的社会理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劳动等各个方面谈一谈。2、 | 复习回顾《桃花源记》内容,重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激发学生对“大同”社会的了解欲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本课学习。 学生通过听读,纠正字音,听清节奏,根据课下注解,翻译全文,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以填空的形式,理解文意,理清写作思路,背诵全文。 拓展延伸,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让血色会给您联系历史,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天下为公”,怎样为实现“大同”社会而努力!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点评依据:语速,语气,字音,断句等)2、背诵是否熟练。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是否配合,答案是否合理,能否贴合课文内容,准确有深度。 |
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大道之行也》浅显易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逐字逐句地让学生落实字词句的意思,而是结合课下注解,联系自己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之后,我给学生强调了一些重点字词的释义。如“天下为公”一句中“为”字的用法。在此句中解释为“是”,但是在《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一句中“为”字就应当“雕刻”讲,学生分析后总结,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样的字意思不尽相同。我也趁机强调,学习文言文就要举一反三,边学边积累。此法后来证实十分有效,每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学生都能自觉的积累一些重点文言字词,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等。有了丰富的积累,文言文学习变得轻松而简单,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很多!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时间分配不合理,前紧后松,学生在疏通文意和熟读背诵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设,因此,第四个环节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充分展开就下课了,给这堂课留下了遗憾!
如果让我重新再上这节课的话,我一定会利用早读时间,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真正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重点放在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为早日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上。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