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13苏州园林
作者及工作单位
作者:杨瑞
工作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红石桥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1.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的有关知识,欣赏我国的建筑艺术美及作者所寄予的情感,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园林知识,是本单元的重点文章,作者不仅说明道理而且描摹景致,在介绍桥的基础上加深对系统建筑的了解,同时为之后的学习故宫博物院历史建筑做铺垫。
2.苏州园林现存一百多处,有着悠久的历史,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它是说明文的典范。
学情分析
1.学生作业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对于“做引用”和“举例子”这两种说明方法容易混淆。
2.学生对于说明顺序的把握还算到位,但是对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掌握的不准确,不能准确的揣摩语句丰富的内涵。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是对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搞清本文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四)迁移练习(五)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师简介苏州园林。教师范读,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3、学生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 学生大声齐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并掌握逻辑顺序这一基本说明顺序 | |
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 四个讲究 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 | 整体特征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 ———————————————————— 角落的图画美 | 三个注意 门窗的图案美 | 细部着眼 色彩的搭配美 |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同学们,你想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吗?请读下面的内容,看一看其中哪些条款最接近你现在的学习实际。听课时: 1.边听边思考。 2.积极争取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 3.只听老师讲的最精彩的地方。 4.边听边作笔记。 5.有时开点小差,或做其它作业。做作业时:1.边听边思考。 2.积极争取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 3.只听老师讲的最精彩的地方。 4.边听边作笔记。 5.有时开点小差,或做其它作业。遇到疑难:1.相信自己可以解答。 2.自己实于请教同学或老师。 3.心里烦躁,想听别人的答案。 4.不做任何考虑,反正自己不会。其它部分:1.课前准备充分。 2.对新学的内容,做到先预习。 3.对已学的知识常抽时间复习。 4.学习注重理解,不死记硬背。 5.不满足自己取得的成绩。 6.对老师或书中的某些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7.做题目喜欢追求多种方法,且以找到简便方法为快。附加题:根据上述内容,在下表中接近你的学习实际的那些条款的序号下画√,其余画×。如果你的得分在100分以上,说明你是一个会学习的人;若在100~85分之间,说明你的学习品质较好,还望再接再厉;若在84~75分之间,说明你的学习品质一般,有待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若在74~70分之间,只要你决心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争取进步是很有希望的,若在69分以下,你必须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你的得分=基数(50分)+画√部分得分和+画×部分得分和. |
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