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
作者及
工作单位 田咏利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刘集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内容,课文追述难忘经历,展现生活画面,揭示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本着这个目标,我将本节课进行大胆延伸,用资料和声音让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思考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所以,教师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身边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长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有家庭责任感和关心他人意识;形成换位思考变换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别人的感受,并通过理解感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围绕我的母亲的发生的几件事和母亲的品性,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
教学难点: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30 07:45 编辑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情境导入 | 由题导入: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想到生活中的那个人么? (词语:养育、慈爱、唠叨、无私) 板书:母亲, 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看他如何用他的笔,用他的情来描绘他敬爱的母亲。(板书课题) | 出示四组词语,学生看后思考回答 | 利用感人的词语引出母爱,初步感知母爱的伟大。 |
检查预习 | 1、作者简介 2、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 1、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指名回答,不会的予以补充。) 2、学生读,教师正音。 | 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激励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逐步培养预习的习惯。 |
朗读悟情 | 1、出示问题:本文回忆了母亲哪几件事?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2、问题:作者深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中,哪些话语、那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 1.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 通过感情朗读,利于理解课文,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能力。 |
拓展延伸: 诉说母亲 | 1、请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典型事例。 2、在父母心中,我们是父母的心头肉,在我们的心中父母是我们的什么?请你用饱含深情的话语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 | 学生小组交流,在班内研讨,最后归纳,总结。 | 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在生活中感知母爱,更加真切。 |
布置作业:行动表达 | 平时,我们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无怨无悔地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现在该轮到我们为父母做点事了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替他们做饭,帮他们收庄稼,为他们洗洗衣服洗洗头……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学生回家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并用笔记录父母的表现及自己的感受。 | 用行动表达,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态度。 |
音乐陶情 | 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亲! 最后老师想用一首歌来表达我对天下父母的敬意。歌曲《最美的女人是妈妈》。 (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播放母爱画面) | 学生闭眼聆听。 | 在音乐中感受母爱,寓情于音乐中,并结合相关母爱的图片,生动感人。 |
板书设计 | |||
我的母亲 邹韬奋 |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学完课文,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教导,掌握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母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说话的表达能力。因此讲完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但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上所提的问题,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都能理解而且回答正确,而一些较差的学生,对于文章的具体事例不能做出准确的概括。这说明设计问题要有层次。课堂上学生朗读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