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核舟记》
作者及工作单位 黄陵县侯庄中学张海燕
教材分析
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课堂小结:这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情景。
四、再读文章细品韵境。
五、布置作业:课后第三题。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8-28 21:55 编辑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 | 以读贯穿课堂,达到精读细研。抓住细节品味,理解语言平实、洗练,描写入微富于想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体会人物的神、形、态。拓展想象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令人钦佩敬仰。 | 作者用精简的语言描述核舟,寄赞美。开篇入题,介绍王叔远的技艺超群,再分两层介绍核舟的正面和顶部,几百余文字、寥寥几笔,一幅“大苏泛赤壁”的画卷便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东坡和佛印、黄鲁直的音容笑貌如浮眼前,那么多的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文字一一可数,令人赞叹不已。因此,我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通过精读细研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说明方法。 | 文言文学习一定要在读中理解、体会、感悟,进而学习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 |
板书设计 | ||||
概貌: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核舟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大苏泛赤壁) 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1、检查学生对文章第一部分理解的效果; 2、师生学习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总体认识和判断; 4、通过小组合作,看学生对东坡和佛印、黄鲁直三人的细微刻画理解了几分? 5、学生是否突破难点: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6、学生是否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 ||||
教学反思 | ||||
上午第三节在本班学习了23课《核舟记》。这是一篇文言说明文,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人、物雕像的描述,包括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等,使读者弄清了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形象具体可触。读完之后,不仅使人“奇巧人王叔远”的高超的技艺感到钦佩,同时也对作者能够通过简洁的文章让读者感到寸核中的几多情态、几多奇趣,不禁令人称奇道绝,叹为观止。 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难点字较多,还有不少的长句。我就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所以,我在备课时就注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要清楚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然后以空间为序具体加以说明;(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背。)最后概括总结。第三段是重点段落,应抓住人物的神情,隐藏在衣褶中的相比的两膝,历历可数的念珠等细节,来体会雕刻品的精细及雕刻家的高超技艺,进而领会本文的准确、简明的语言。 课堂上,学生积极活跃,教师引导周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次教学设计与反思,使我在新学期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目标,我会更加努力,努力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