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教学设计
刘丽佳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中心小学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我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教材解读】: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学习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吕岩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本课件组合了关于本课相关的jpg格式的图片,flash《田园风光》音乐视频,flash动画展示诗句以及易读、易写错的字词。在品读前两句诗时运用flash展示出对“铺、六七里、弄、三四声”的理解,之后播放牧童晚归flash视频,设置情景激起了学生对其天真可爱调皮的感知。在品读最后两句诗理解词语和赏析理解诗句感悟情感时,运用flash展示字词以及读音和文本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运用flash展示诗人吕岩小传,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继而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牧童》
1、播放乐曲《田园之歌》,学生欣赏音乐。
2、说说音乐带个你什么样的心情?
师: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很快乐。见到久别的朋友,会很快乐。认识一位新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快乐的心跟随诗人吕岩去结识一位新朋友。由此导入古诗《牧童》,并板书:牧童 提醒“牧”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初读诗文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在小组内读一读,读得好的就夸夸他,读得不好就帮帮他。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的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谁再读?(强调七言绝句的节奏)谁能再加上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读一读?(板书:“蓑”强调字音分析字形。重点强调“铺”多音字,相机渗透联系句子,分析字意,确定读音,注意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4、交流古诗的大意。
小结过渡:我们初步的理解了这首诗。诗中那广阔无垠的草地,悠扬的笛声,皎洁的明月令人神往,让我们禁不住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细读品味,研读诗文。
1、引导品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牧童的天真可爱。
(1)、请大家再认真读这第一句诗,边读边想: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2)、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3)、.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强调“六七里”读的长而缓。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小结: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齐读第一句)
(6)、.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7)、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8)、.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从“弄”字可感受到牧童的?(天真,可爱,调皮)读一读。(强调“三四声”读的短而轻)
小结:.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让我们来欣赏一番。 播放视屏之后引导齐读一二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前两句中的“铺”和“弄”感知原野的辽阔,给人平缓舒服之感以及牧童逗弄笛子的顽皮可爱,再由播放的牧童骑牛晚归弄笛的视屏,成功引导学生进入诗中,达到人文合一的效果。】
2、引导品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感受牧童的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1)、幻灯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相机出示“蓑衣”图片)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6)、把“卧”改成“睡、坐、立”不好吗?为什么?
师:.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7)、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相机板书。
师引读: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媒体之优势,再现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中人和景物,再结合后两句诗句的描述,知画中人的惬意,再加上对牧童内心活动的猜测,填补诗文的空白,深知牧童生活是多么悠闲、快乐、自由自在,最后老师的引读,产生一咏三叹的效果,激起学生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四、悟诗境 感诗情
1诗中的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写这样的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出示幻灯吕岩小传)
吕岩相传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他考过科举,做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兵荒马乱,吕洞宾就带家人逃荒,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后来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想象吕岩看到牧童生活后的感受和心情?
3、交流之后引读,读出吕岩对这种生活的渴望。
【设计意图:出示幻灯吕岩小传,这样的引入,我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走进诗人的内心,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去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看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一种追求。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继而增强了他学习的信心,使他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五、指导背诵。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笔,描绘出美妙的图画;童年是一幅画,开满艳丽的花;我觉得童年是一首诗,一首白天以牛、笛为友,晚上以明月清风为伴的诗,这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诗人吕岩会渴望,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并积累。为此我在学习即将结束时用一段激情的道白引导学生背诵此诗文。】
板书设计: 牧童
吕岩 铺
蓑
快乐 悠闲 卧
教学评价与反思
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创设快乐的情景直接引入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音乐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 “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