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在线




《最后一分钟》课堂实录1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身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身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安排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一分钟》课后反思2
〖全有感于教学中资料的运用·协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使这一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局部〗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这不只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节研讨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用课件出示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详尽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和科学效果,并指名,让学生朗读。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认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让小朋友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发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身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安排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小朋友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局部,有许多小朋友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小朋友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最后一分钟》课后反思3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溢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