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十六单元(中国传统文化·古诗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内容,初步了解四首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借助柳寄托的离情别绪。
2.通过阅读,了解古诗中的柳意象。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文本
教学过程:
1.阅读中四首诗,发现共同之处。
都是离别诗, 都有“柳”。
2. 探究原因。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板书:“柳”。上个单元我们了解“月”这个意象,这组诗歌里都运用了另一种意象——柳。在古诗词中,“柳”常用来暗示或寄托离情别绪。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表达对亲友的挽留和留恋。而“丝”与“思”、“絮”与“绪”谐音,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柳絮飘飞象征游子漂浮不定。于是,“柳”就成了古人抒发离情别绪,最钟爱的植物。
3 学生熟读四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背诵其中含柳的名句。
4 意象拓展。
月亮、柳、春草、水、春色等都是具体的事物,使人常常借此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更形象地表达感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1)杨柳、杨花或柳絮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3)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4)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5 关于例外。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