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黄河象》教学设计推荐


《黄河象》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一、定向(略)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经过议论,师生一起确定学习本文的两点要求,老师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两点要求上来。)
  1?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2?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定向问讲才有目标,不然问讲就会零零碎碎、漫无边沿。这个向定得好,准确,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反映出教材特点〕
  二、抓线划块(略)
  1?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讲有问,老师相机板书。)
  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
  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
  人们发现与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
  〔抓线划块、整体感知教材。问讲教学强化自学为基础,原来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抓线划块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
  三、寻找“最”
  (一)确定文章的重点——抓最主要的内容。
  师:现在请大家就《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发表意见,有疑就问,懂的就讲,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问讲要注意顺序,可以让有疑难的先把问题提出。
  〔教师布置问讲步骤,开门见山,重点切入,把学生引向寻找“最”。让有疑问的先把问题提出来是问讲教学的一个特点。〕
  生:《黄河象》可分为三大块,到底哪是重点我还没弄清楚。
  师:好,探究《黄河象》写作上怎么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首先要确定《黄河象》的重点,大家应当首先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是重点,因为题目就是《黄河象》。
  生: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样子容易介绍,但是,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那样完整就很难讲得清楚,应该重点写。
  生:我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也会这样想的。
  生:那为什么不把题目定作《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师:(同学们愕然,老师看到大家被问住了)“完整”是这具黄河象化石的特点,作者有必要给读者具体介绍。而为什么那样完整不但很难讲得清楚,也是读者迫切要求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文章必需着重写。看来,作者是想到了这一点的。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确实比较容易些,同学们只要认真看一看就明白作者是怎样介绍的了。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管完整的原因,科学家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现在我们就着重研讨作者是怎样详写科学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吧。
  〔出现疑难,和时指点,权衡轻重,善带善略。在问讲教学中,释疑解惑,因势利导,相机点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突出文章的重点棗抓最重要的语段。
  (老师先让学生认真默读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这一段,然后指名朗读,经过评议,指名再一次朗读)
  〔读是问和讲的准备,又是问和讲的延伸,问讲与读密不可分〕
  师:读得好不好?(生齐答:好)对,使人听了就像看到了一样。但是假想必需有事实依据,请大家联系文章第一块介绍象化石的样子,文章的第三块写的农民发掘象化石的情况,想想科学家的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抓主要内容带次要内容,主次结合,突出重点。〕
  生:200万年前天气很热。
  生:假想天气热的依据还是假想。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淹死。
  生:为什么?
  生:因为科学家知道,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这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姿势好像正在向前跑,这就是说黄河象是向一条有淤泥的小河走去,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后来尸体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了,腐烂了。日子长了,骨骼就变成化石,就这样,这具一直没被移动过的象化石便完整地掩埋在沙土下。
  师:说得真好。(老师把根据插图制成的幻灯片打在布幕上,指导学生对照黄河象与象化石的姿势,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化教学重点〕
  师: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因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什么疑问”、“有什么不懂”是问讲教学用以启问的常用语〕
  生:看来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确实有事实依据,但是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很重要,这是科学家必需进一步说明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就能更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象化石保管那么完整。大家都来谈谈。
  〔评点与引导结合,使问讲逐步深化〕
  生:因为不小心,大象才会失足落水。
  生:因为大象不知道河有多深,不知道有淤泥。
  生:最主要是因为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一滑,就栽进河里。
  生:最主要是因为口渴,不渴就不会跑到河里去。
  生:最主要是天气热,不热就不会口渴。
  师:对!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有近因也有远因,有间接原因也有直接原因,科学家想得很严密。大家都说了,只是欠条理,现在大家先做个作业,再有条理地说说黄河象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始末。
  (教师一边出示作业题,一边叫同学看书。)
  1?填空:淹死的时间(——),地点(——),天气(——)。
  2?请按科学家的假想把“喝”“渴”“陷”“热”填在括号里。
  黄河象淹死河里的始末:(——)→(——)→(——)→(——)→最后淹死在河里。
  (老师指名板演后,学生有条理而扼要地依照热→渴→喝→陷的过程讲了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直至失足落水淹死在河里的经过。(略)
  〔“交叉练”是问讲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法的又一体现。这个练棗选词填空,练得好,巧妙地与“串”结合,把学生不很系统的问讲理顺了,系统化了。〕
  生:这样,科学家不是首先想到200万年前的天气很热吗?
  师:不,大家听说过逆向思维吗?
  〔进行横向联系,发展学生思维,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生:听说过,数学教师曾教我们进行过逆向运算。
  生:啊!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是依照:陷→喝→渴→热这样的逆向推理推出来的。
  师:是的,科学家从已知探求未知,从结果推想原因,运用追溯性的逻辑推理方法,从发掘出来的象化石的形象先推想到“陷”,从“陷”推想到“喝”,从“喝”推想到“渴”,再从“渴”推想到“热”。最后,得出假想的结论:热→渴→喝→陷,直至淹死在河里。科学家这样进行假想合情合理,十分严密,很有说服力。是不是大家都来谈谈。
  〔把问讲引向纵深〕

  生:是的,科学家假想合情合理,但是有些细节我不明白,为什么科学有会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时间是200万年以前?事情发生的地点棗小河是一条“弯弯的”“缓缓地”流的小河?
  生:不是200万年以前的事,黄河象的骨骼就不可能变成化石。
  生:我觉得假想小河“弯弯的”“缓缓地流”很重要,这标明这条小河是一条容易沉积泥沙的小河,不然黄河象怎会陷入淤泥?
  师:两位同学都讲得很好,科学家的假想确实很严密。还有吗?
  生:“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写出假想中的天气很热。“炙烤”“似乎要燃烧”,突出“热”的厉害。“栎树呆立不动”,说明没风以至热得羊群、驼鸟也耐不住要“走来走去”。天气这么热,是从黄河象干渴难忍想来的。天气越热,黄河象就越渴。所以科学家要尽量把天气想得热一些。
  生:一群黄河象向小河跑来,是为了喝水,这是很明白的。但是为什么会“扑踏扑踏地”走?怎样会假想带头的是一头老公象?
  生:“扑踏扑踏地”走就显示出干渴得有气无力。见到小河“就高兴地跑起来,”说明渴得非常厉害,迫切需要喝水。
  生:那头老公象呢?
  师:(看到没有同学举手回答)公象领头是象群生活的一种习性,再说,不是公象,骨骼化石怎么会那么高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要讲在点子上。〕
  生:“够”是什么意思?
  生:“够”是“能够”的意思。
  生:我看这里的“够”应理解作“达到”。
  师:要把字词放在句子里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讲出在课文里的意义。
  〔教给学法〕
  生:“够”是“达到”的意思,课文里说它“够不着”是说由于水位很低,大家伸长鼻子吸水,伸不到河里,吸不到水。
  生:“够不着”、“又往前走”、“美美地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进一步突出老象迫切要喝水的欲望,正是由于这样迫切要喝水,才导致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在河里。
  (师生一起概括《黄河象》怎么突出重点,叙述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管完整的原因,假想合情合理,逼真,有说服力)(略)
  三、重视文章非重点棗抓最关键的联系
  师:大家想想对《黄河象》的篇章结构有什么要谈的吗?
  生:《黄河象》突出重点,详细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说明象化石保管完整的原因,已经达到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为什么课文最后一段还要写“上级指挥发掘化石”“象化石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各局部的骨头互相联系”……
  生:这些虽然不是主要内容,但不能忽视。前面已经说过,科学家能够首先假想黄河象是失足落水,陷进淤泥而死,就是从甘肃农民发掘出来的斜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的黄河象化石推想出来的。
  生:交待发掘出来的黄河象化石“各局部骨头互相关联”就可以证实黄河象死后没有被移动过,所以很完整。
  师:这就是说非主要内容可以加强主要内容,就像绿叶可以扶持红花,使红花更加美丽可爱一样。
  生:《黄河象》这样写就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人读起来觉得结构严密,中心鲜明,印象特别深刻。
  四、师生一起总结检查定向要求,再次展开问讲,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深化的目的。(略)
  〔问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黄河象》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生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扮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管完整的特点,以和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加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观赏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管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管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局部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扮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假如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身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假如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和: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局部绝灭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管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局部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管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局部,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坚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黄河象》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和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局部(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局部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沛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示出来。
第三局部(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和黄河象名字的来历。本篇课文内容既有实际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布置资料上也表示出了独具匠心。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设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布置资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学校和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积极倡议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能自主读书,充沛预习课文,敢于质疑,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积累了一些方法。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管完整的特点,以和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介绍,展示自身搜集的化石图片或有关化石的资料等。)
2.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设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只黄河象,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吗?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指导:
砾 椭 椎
烁 随 稚
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你解开了哪些疑问?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样子 来历 发掘
三、图文结合,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1.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去观赏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2.(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
3.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自读课文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4.学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
(2)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管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 ,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它保管完整的特点,并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
5.观察象化石的图片,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骨架的样子。
6.指导朗读,带着惊奇称誉的语气来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化石的样子,体会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7.课内质疑:(出示课件化石图)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
四、自主学习,感知推想的依据
1.教师过渡: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管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它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呢?
2.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出答案。
3.出示句子:从“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5.教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化石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
抓重点词语:斜站沙土 脚踩砾石。
6.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失足落水)板书 :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体会推想的合理性、科学性。)
7.你知道这头大象为什么取名为“黄河象”了吧?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读出神奇的感觉。)
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过程
1.过渡: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
(1)提问:什么是推想?
(2)了解“推想”: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看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这就是推想。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2.科学家从哪几步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3.教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推想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想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学习第2~7自然段)
4.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出示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学习效果。小组合作,扮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
6.出示动画图片,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


(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
(1)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出示课件读句子。
(2)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
教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
7.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干使人信服。
六、变换顺序,尝试复述课文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开拓思路,延伸课外
《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身,假如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
总评:
这篇公开课教案较好地落实了课程规范的精神,本课的公开课教案着力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动身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本教学设计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其次,教学设计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作、探究”富有效果。第三,公开课教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利用“读读、找找、讲讲、说说、演演”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第四,教学设计设计突破了课文固有的顺序,能灵活地处置教材,根据文本的特点,依据学情,合理、巧妙地布置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这一设计很大胆,富有创意。除此之外,教学设计设计还突出了拓展整合的教学战略,重视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