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推敲》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优秀


《推敲》课堂实录1
 [教例]《推敲》(苏教版语文第九册)
  师:(学习第三自然段)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请同学们自身读读第三自然段,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师:书上有一幅插图,请你把图和课文对照着读,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图意的。
  生: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
  生:贾岛太专心了,全然不顾长安街上的行人。
  师:请你说说贾岛吟哦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什么意思?
  生:鸟儿在池塘边的树上栖宿,和尚(诗人)夜访好友,在月下推开友人家的大门。
  师:你是如何理解诗句的?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已经展现了这样的画面。
  师:你能联系上文来理解,真是一个好方法。
  师:根据图文,各自练习演一演贾岛斟酌诗句的情景,要求用动作、语言等表示贾岛的内心。
  生:(各自练习)
    (一位学生上台演):他低着头,来回走动,口中低声地念着诗句,但语速很快,而且只念了一遍。反复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动作也较快。
    (台下的小导演们纷纷提出意见)
  生: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考虑,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
  生:他的动作也需要改进,因为贾岛在考虑,所以做“推”和“敲”的动作时应慢慢地,反复做。
  生:我也提一个意见,贾岛考虑时肯定聚精会神,不会东张西望。
  师:小导演的意见都很中肯,再请一个同学来演一演。
    (第二位学生上台演)他的扮演很到位,演得很胜利,看着他那有趣的模样,台下的同学不由窃笑起来。
  师:你们就是长安街上的行人,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我看到他在大街上自言自语,感到很好笑。
  生:他一边骑着毛驴,一边还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看起来非常好笑。
  生:他只顾想着自身的事儿,浑然不觉是在热闹的长安街上。
  师问扮演的学生:贾岛,你没有觉察到大街上的人们在笑你吗?
  生:没有,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师:你们看,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是多么认真啊!
  ……
  [研讨]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闯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考虑,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示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发明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扮演这一教学方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通过扮演,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方“吟哦”这个词语,在扮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考虑,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才是真正的理解。
  2.在扮演中感受到贾岛严谨的发明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
  3.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推敲》教学反思2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期培训会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江苏扬州举行。培训会上, 我们有幸听到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推敲》一课。《推敲》一文讲述的是唐朝诗人贾岛用词推敲的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告诉我们推敲一词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懂得遣词造句要善于推敲这个道理。
  本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看不到时髦、前卫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听课老师感觉到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感觉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本文试图透过本课教学的过程来分析贾志敏老师的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一、注重双基,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推敲》一课的教学,教师一直把双基训练贯穿于80分钟的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表示在:
  1、生字教学。老师专门花时间让学生读字、组词,并引导学生联系熟字记住生字,比较形近字的区别。教学方法简单、实用,教学风格清新质朴。
  2、对于练习中的词语,老师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答、比较、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感悟、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学好课文扫清了障碍。
  3、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如教师让学生试着用“贾岛”、“唐朝”、“诗人”这三个词语依照不同的顺序练习说一句话等。
  4、注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4个填空题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十分关注。《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对于课标的这种讲述我们无疑是认同的,因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不可能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然而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我认为工具性更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特质,人文性则应该渗透在各门课程之中,只不过在这一点上,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而言则更多的体现出它的优势。可以这样讲,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它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重双基就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摆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二、注重训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进步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很少听到“训练”这个字眼。似乎一谈到“训练”,学生就失去了主体性,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训练和自主学习之间并不矛盾。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战略和方法基础上的“坚持学”。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学生内在需要的,并且以积极的态度、高昂的情绪所面对的,这样的学习都可以认为是自主学习。只有那些违背学生意愿、无视学生需要、背叛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才为我们所丢弃。贾老师在上课之前,就提出了“一本二主”的思想,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大张旗鼓的提出课堂还是需要“训练”的。
  其实,训练并不可怕,关键是看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推敲》一课的教学中,从生字的识记到语言的实践,从内容的概括到朗读的指导,都非常好的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表示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在训练的方法上,贾老师十分注重训练的层次和坡度,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和展现自身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引导之下,学会的是怎样感悟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我想,当这一班学生下课之后,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对语文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文字在他们心中,将不再是一个个呆板的符号,而是充溢情感、充溢睿智、充溢活力的生命体。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无须避谈训练!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想学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回避甚至丢弃这种多年来通过实践检验并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三、注重实践,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推敲》一课,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课标的这一理念。主要表示在:
  (一)、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训练
  在学生充沛读书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四个填空题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看下面的一段教学过程。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
  (1)贾岛在(   )去(   ),结果(   )。
  生:贾岛在深夜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
  师:看第二个。
  (2)他对诗中的( )字究竟是用()还是()犹豫不决,甚至于(   )。
  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师:(3)结果冲撞了(  ),(  )和贾岛一起商量,()认为还是用(  )好。理由有三:1、()2、()3、()
  生:填写。
  师:介绍韩愈。
  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生:练说。
  师:(4)后人把斟酌字词便叫()
  自身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学生练习)
  师:我请四个同学。(指名)
  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访问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和他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示自身有礼貌,二是更能烘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把斟酌字词叫做“推敲”。
  师:真好,褒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
  (第二位说)
  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

  对于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教者在课堂上花了很多时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反复练说,最后终于能比较流利地说出一段话。阅读是依托教材学习语言,而这一段的教学正是通过课文来让学生实践、运用语言,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学生掌握并熟记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对推敲一词的感悟理解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中,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理解“推敲”的内涵,让学生学会推敲。我们注意到贾老师在落实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采用了这样的步骤:
  1、借助文本,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
  2、依托文本,让学生理解“推敲”的内涵;
  3、逾越文本,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
  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真正学会推敲。推敲不是感性的揣测,而是对客观现象实质认识基础之上的条清缕晰。因此,在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推’与‘敲’的比较,理由有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推敲;而让学生掌握推敲的方法则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例如“我是从小看着你长大的”、“我在冰箱里找东西”、“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这些病句的修改来完成的。这一过程,学生从理解到实践,不但“懂了”,而且“会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得以提升。
  从《推敲》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深刻领悟,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正确掌握,对教材教学价值的敏锐捕获,对学生发展方向的积极引导。与时俱进,又不盲从时尚;依托教材,又能逾越教材。教学中所表示出的对规律的尊重,对保守的继承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真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多一点天然,少一点雕琢。假如我们的课堂仅仅靠后期工艺的修饰和装点,那将是我们语文教育的莫大悲痛!

《推敲》教学反思3
“同学们,学习完课文,你对伟大的诗人贾岛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呢?”《推敲》一课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为了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贾岛是一个醉心于创作的诗人,值得我们学习。”
  “贾岛锲而不舍地创作精神真令人感动。”
  “贾岛走在路上仍然仔细推敲诗句,不愧是‘苦吟诗人’。他这种认真严肃的创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一切都在预设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随着声音,周思志站了起来,“我觉得贾岛有点愚腐。”教室里的同学们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他。我的心里也陡然一惊:他怎么敢这样说?但我想还是应该给他表达的机会。于是我微笑着示意他继续发表自身看法。“我觉得贾岛的愚腐体现在他过马路仍然斟酌诗句,他不懂得遵守交通规则,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珍爱生命,生命是一切之本。试想贾岛只是闯进了仪仗队,假如他前面是飞速驶来的汽车呢?假如他前面有一口井呢?那么他恐怕再也没有创作的机会了。”
  “是啊,是啊……”有些同学已经开始点头称誉了。怎么办呢?肯定他的说法,对古人的评价有些不公;否定他,他的话也不无道理。我调整自身的思绪,决定针对他的见解让同学们展开讨论。
  “同学们,周思志同学有自身独特的见解,你们对他的说法有何看法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然后再站起来谈一谈。”小组内同学们畅所欲言。不一会儿教室内同学们举手如林。
  “老师,我觉得他说的有点道理。但我想我们要学习的是贾岛那种创作精神,我们不应该仅仅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古人。何况古代的交通与当今社会有所不同,那时侯根本就没有现在种种发达的交通工具。”
  “老师,我觉得周思志提醒得对。前几天,我走路看书时就碰到了电线杆上,头上还起了一个疙瘩呢!我们过马路时确实不能三心二意。”
  “老师,我想我们评价古人也可以一分为二,贾岛身上固然有我们要学习的认真严肃的精神,但是他横闯仪仗队的行为确实不值得我们学习。”
  ……
  精彩的回答声仍在继续,我也被这种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所感动了,竟然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更深地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丰富性。是啊!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别,小朋友们对知识的体验往往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规范也强调指出:“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别,关照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保守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将每一个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我们聆听到了一个有个性的声音,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认识的同时,也受到到了一次平安教育。尤为值得欣慰的是我没有采取“话语霸权”——强迫学生接受预定的内容。我想学生能从课堂中认识到自身的观念是有价值的,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地“呼吸”。这正是语文教学人性化光辉的闪现。

 
热门五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