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公开课教案1
(一) 课前背格言,激趣入主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小小的格言交流,你们愿意参与吗?把你最喜欢的格言背给大家听。
生:常求有利他人,不求有利自身。
生: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他可以给每个人写下完美的结局。
生:……
师:老师也有一句名言,请看:
胜利=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不说空话
师:你们知道这句格言的作者吗?他就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引出并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评:从格言导入有一妙处:课内外沟通,体现了“大语文”观,让同学课外搜集和积累的资料在课内交流,激发了同学进一步在课外积累资料的兴趣,此为其一;上课伊始便让同学交流、吟背,同学的活动代替了教师的提问或讲解,同学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教者的“同学主体”的观念自然外现,此为其二。)
(二) 初读课文 掌握脉络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什么事?
生:爱因斯坦是一个怎么的人?
生:……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
生:读文
师;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下吗?
生:同学自由读出自身感受最深的的语句。
师;再一次读课文,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小组可以讨论。
生:按着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交往的具体经过来写的。
生:按着“相遇——相逢——交友——坐客”来写的
师:你能按上面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吗?(生再默读课文)
(评:引导同学质疑问难,鼓励同学在下面的读书中自身解疑,既培养了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有利于促进同学思维的发展。给同学充分的读书时间,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同学一遍一遍地读,让同学切切实实地过好“认读关”,经历“与文本对活的过程”使教学目标中最易让人忽略的“过程与方法”得到突显。)
(三) 自主学文 披文入情——精读第一局部
师: 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这一局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生:老人留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沉陷在眼窝里……
边低头走路,一边像是在考虑着什么。
生:只见他的穿的衣服又肥又大,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穿的拖鞋。
师:这两句你想怎么读?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多种方式读。看到如此装束的爱因斯坦小女孩有什么反应?
生: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里走出来。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女孩听了直纳闷,这个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师:这两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我要用怀疑的的语气读
生:我要用纳闷的语气读。
师:请你带自身的情感读吧!
师:你读懂了什么?(小女孩的天真和直率)
生:我读懂了女孩的天真和可爱。
生:我读懂了女孩的直率,
生:我知道了爱因斯坦是个蓬头垢面,生活上很随意的人。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不只读懂了课文还悟出了道理,真了不起!
师:回顾一下,这一局部我们是怎么学的?(生回顾并回答)
生:首先是我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生:然后是抓住了印象深的语句,认真地读。
生:最后带着自身的情感读课文
师:出示
1、自由读课文
2、抓住重要语句、揣测性格特点
3、感情朗读、交流体会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同学,为同学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学习空间,自主、愉快地读文,体验,并自已总结学习方法,为学习下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合作探究 注重感悟
师:请同学们运用上面的学法,小组合作学习二、三大段,喜欢哪段就学哪段。
师:请小组汇报学习效果。
生: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
师:看到此时的爱因斯坦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应该注意一个自身的衣着。
生:我想说:爱因斯坦你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你应该衣着整洁。
生:我想夸夸爱因斯坦:你真是位做事认真的科学家。
生:我想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师:(出示两人的对话)
师:首先请三人读,假设你(指着想读对话的同学说)就是那谦虚诚实的爱因斯坦,你(扶起一位手举得很高的同学)就是直率天真的小女孩,我是旁白咱们一起读好吗?
师:接下来,请两人读,让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直接对话,你敢读吗?(同学纷纷举手,请两句同学起来读——
师:你俩读得太形象了。
师:最后,请一人读,看哪位同学能把两人的情感都读出来。
师: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谁能比教师读得更好。从读中你揣测出了什么?(爱因斯坦是一位谦虚又诚实的人)
生:爱因斯坦不只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谦虚的人
生:老师,同时我也感觉到他心地善良是一位诚实的人。
生:我们应该学习爱因斯坦那种谦虚诚实的态度,不能因为有了一点小小的成果就沾沾自喜,这样反而会害了自身。
师:他不只读懂了书,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悟。
(评:阅读是同学个性的行为,教师应珍视同学的独特感受。每个同学对文字都有不同的理解,怎么理解就怎么读,充沛尊重了同学的阅读体验,维护了同学的阅读兴趣。各种形式的读不是最终的目的,读的目的是让同学享受阅读的快乐,更为同学建构了思维的空间。)
师:谁愿意接着汇报,
生: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得那样穿得整整齐齐。
师;这一句你看出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生;爱因斯坦能谦虚地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没有大架子。
师:假如你就是这位天真直率的小女孩,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哇塞!爱因斯坦你的变化好大啊!
生:爱因斯坦你真是我心中最伟大的科学家!
(评:教师充沛挖掘教材潜在的语言训练因素,在“悟”的基础上,进行了说的训练。)
师:你还记得他第二天的样子吗?
生: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
师:与今天这个样子比一比。
生: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得那样穿得整整齐齐。
师:从这两句中你能读 出什么?那就请带着读一读。告诉我你的体会。
生:爱因斯坦非常谦虚,能够接受一位小女孩的提议。
生:他人正确的意见能够采用,并马上付之与行动。
生:他俩坐客时的对话充沛显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想用我喜欢的方式读出来?
师:当然可以(出示坐客时的对话。)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
生:因为这一段对话把小女孩的天真与爱因斯坦的那谦虚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示出来了。
师:你不只读得好,说得更好。
师:同学们还想怎么读?
生:分角色读
生;找自身喜欢的伙伴读
生:我想自身读
生:我想扮演读
师:那就请自由寻找伙伴分角色读。
师:谁愿意跟老师读 。
师:哪些同学能比教师读得更好?喜欢这个热情小女孩的请站起来热情地读一读。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小女孩非常直率。
生:两人虽然年龄相差很多,却相处得十分融洽,说明她们之间相互都是坦诚的,真挚的,是心灵的沟通,真诚的交流。
(评:进行有个性化的阅读,培养探究性、发明性地阅读。充沛利用阅读期待交流感受,培养同学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四) 探究拓展 扮演展示
师:请同学们小声读交友局部
师;书中向我们介绍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母亲见面的情景,请你想象一下,假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父亲见面时,会说什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演得可以到台前来演一演。
师:(手扶着两位同学的肩膀)我想问一下,扮演的这两位同学,你们的语气怎么这样谦和呀?
生:因为我觉得自身就是爱因斯坦,我要做一个向他一样谦和的人。
另一生:我喜欢可爱又天真的小女孩,因为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直率。
(评:先是抓住人物对话朗读来体会两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继而展开想象,再现人物对话与情态,空虚和完善课堂学习内容。拓展是联系中的拓展,延伸是明了上的延伸。)
(五) 感情升华 主旨提升
师:我收集了一些爱因斯坦的图片,你们想看看吗?
师:爱因斯坦一位划时代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音乐创设,展示图片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解说,让同学多种感官进一步了解爱因斯坦。)
师:此时此刻,请同学们再一次地读课文,把你更深的感受融成一句话写下来。
生:
师:老师送给同学们几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音乐:爱的奉献)
用自身的真诚,去赢得他人的尊重
用自身的执着,去获取胜利的喜悦
用自身的热情,去迎接明天的挑战
(评: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珍惜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同学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为同学发明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身意见的条件,表达自身的情感,畅谈自身的感受。引导同学换位考虑,展开想像,寻求新的表达形式,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后反思2
一、教材简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示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和他关爱小朋友、乐于与小朋友相处的一颗童心。
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充溢童趣,适合同学阅读、感悟。课文也配有插图,能协助同学进入课文情境。
爱因斯坦,谁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科学界的巨人,高高在上、指日可待。他是“伟大”的化身,世人崇敬的天才。他与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年龄、地位、名誉等悬殊甚远,但是他们之间却发生了如此有趣的故事。在文中,我们见识了他的另一面。在备课中,我花了很多心思。在不时地考虑中,我觉得教学时要重在“悟”字,在读书中悟,在对话中悟,在讨论交流时悟,在悉心考虑时悟,既要感悟语言文字自身,又要感悟实实在在的文本。既要感悟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又要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我试图引导同学通过感悟不同角度的描写来体会爱因斯坦的为人。这样不只协助同学更为立体地了解人物,更重要的是让同学懂得扣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进行揣测,让同学亲近文本,走进文本,去认识一个“立体”的爱因斯坦。
因此,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2、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培养同学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特点的学习能力,体会说话必需做到言之有据。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小朋友、乐于与小朋友相处的一颗童心。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是对是不是“最伟大的人”的全面理解,让同学建立起丰满而又立体的爱因斯坦这一人物形象。
二、多角度认识人物特点
认识一个人需要多种不同的角度吗?在生活中,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本课学习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大板块:“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读者眼中的爱因斯坦”,让同学多角度地、全面地认识爱因斯坦这一人物。从小女孩父亲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他在科学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和在世人心中的巨大影响。从天真、率直的小女孩眼中,我们读出了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不拘小节。从读者的眼中,我们读出了更多:他谦虚、宽容、有礼貌、平易近人、老实幽默知错就改、热情友好、童心未泯……透过文本,透过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透过一双双充溢童真的眼睛,我们走近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了他的平凡中的伟大。
三、反复读讲,感悟人物特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练、以演促读”,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让同学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协助同学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资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起了同学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同学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沛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同学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同学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同学充沛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身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小朋友、乐于与小朋友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知识,更适合高年级同学的学习需求。
四、发挥想象,升华人物特点。
在完成了上述的三个板块教学后,我留给同学一个当堂完成的写话作业——晚上,小女孩的一家人又谈论起爱因斯坦。想一想,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经对爱因斯坦有了全面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必定在他们的写话中有所体现。同学都能想象得到小女孩在经过和爱因斯坦的一段相处之后对爱因斯坦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她更多的认识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小女孩的家人则更多的通过小女孩的眼睛看到了一个走下了神坛的爱因斯坦。于是,一个立体的爱因斯坦就站在了小女孩的一家人面前,也站在了我们大家的面前。人物的特点也适时地得到了升华,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五、存在的问题
“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定有所差别。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发现有的小朋友还没能全面的、立体的认识爱因斯坦,还停留在类似于小女孩初次遇到爱因斯坦时的感受。针对此况,我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他自身分析,然后再针对同学的意识情况轻声进行个别交流。同学在老师的轻言细语中和老师再一次回味了课文,最终也认识到了自身对爱因斯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另外同学在朗读方面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比方读书时添字漏字、字序颠倒等情况时有发生。也许是和第一课时隔的时间长了些的原因(第一课时是上周五上的),但细细想来,应该跟我在课堂上对同学的朗读指导还不够有一定关系。心中老想着让同学谈自身的感受,让他们读得还不是很多很透,这才造成了同学读书时也偏急了些,于是结结巴巴、反反复复的情况才会出现了好几次。
这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后的事情还没有完。只有不时地总结、反思,才干让自身的课越上越好!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后反思3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写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示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以和他关爱小朋友,乐于和小朋友相处的一颗童心。
这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词句,走近生活中的爱因斯坦,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重点是引导同学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读好人物对话,以读促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感受爱因斯坦人格魅力,体会他在平凡中的伟大。
课下同学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也搜集了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对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篇课文中主要是体会爱因斯坦的伟大,他的伟大体现在哪里?生活小节!这篇课文透过写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
一、感悟文字,创设互动氛围
课堂上,让同学抓住描写爱因斯坦的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感悟文字,引起同学的质疑。为什么生活中爱因斯坦是这样的?在课堂中体会他对工作的热爱,有忘我的工作精神。从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考虑什么。”“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深思。”可以体会出。这是他们在第一次相遇时。在第二次相遇时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导同学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尤其是对话,让他们反复读、自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感受爱因斯坦伟大与平凡。尤其是从他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谦逊诚实坦、富有一颗童心。第三次相遇时:小女孩教他穿戴和整理房间。从以下语句中可以看出:“读了小女孩的话,……”要联系上下文:“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穿戴的整整齐齐”来体会。让同学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请小姑娘作客。“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来领悟,感受小女孩已经把他看成朋友,知己。从这几句话,体会爱因斯坦不是不会打扮,而是因为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在生活上不拘小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平凡但又的一个人。
二、抓住主线,引发多纬度互动
课文的主线就是“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你读出了爱因斯坦怎样的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从扶到放),让同学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同学认识了生活中的爱因斯坦,让同学用自身的目光去看爱因斯坦,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同学畅谈自身的观点,这正是对文章的真正理解。
三、“扶”“放”结合,促进互动效率
在新课程规范的理念中,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只仅是教给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上课时先再一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后精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过程,初步教会同学学习方法;然后再引导同学体会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相遇;最后彻底放手让同学自学自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其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问题始终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经过这从扶到放的学习指导,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写话中,同学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为大的人,为什么?”时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