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1
[教例]:
师:请大家默读第5小节,边读边动笔,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或重要的词句,在行间的空白处写出自身的体会。
生默读,动笔批注。
(评:默读有利于学生不受外界干扰,静思默想,与文本充沛对话。咬文嚼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充沛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增强了语感,丰富了语言积累,久而久之,何愁语文能力不提高。)
师:刚才老师在行间巡视时发现,许多同学都能准确地抓住文中重要的词语,并且写出了自身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时要虚心倾听他人的理解和体会。
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师参与讨论。
(评: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合作学习,使得每个人在小组交流的时候都有话可说,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倾听他人的意见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假如不注意引导训练,合作学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交流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从第二句话中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可以看出莫高窟内的文物不只品种多,而且数量也很多。
生2:我从第二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发明了莫高窟的辉煌。
生3:第二句中的一个“曾”字说明了以前莫高窟内有很多文物,但现在都没有了。从这个字我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是多么痛苦和无奈。
生4:第3句话中的“大量”和第4句话中的“仅存”对比非常强烈,这两个词语充沛说明了莫高窟内的损失非常沉重。
生5:我从第3句话中的“掠”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分子的野蛮和无耻。
(评: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效果非常明显。)
生6:我有一个问题,就是陈设在故宫等处的局部经卷现在会不会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
师:你们认为会不会呢?
(评:巧妙地将问题“踢”给学生。)
生1:我认为不会,因为以前那些文物被掠走,是因为清王朝腐败无能,现在我们国家有能力维护这些文物。
生2: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他们即使有这个贼心也没这个贼胆。
(众笑)
师:大家说得很对,现在的中国政府完全有能力维护我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物品,要是谁敢侵犯我们,我们将和他们斗争到底。
(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者和时抓住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莫高窟》教学设计2
最近,笔者有幸观摩一节课改课,针对《莫高窟》一课的公开课教案,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摘录片段,研讨如下:
片段(一)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彩塑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后回答)
生:千姿百态
师:你说的很好,彩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
生:形态万千
师:和千姿百态的意思差不多,谁能说一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惟妙惟肖
(教师听后,眉头紧皱,拿起书本)
师:大家很会动脑筋,用了这么多的词语形容彩塑,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书上是用哪个词形容的?
生(豁然开朗异口同声地回答)精妙绝伦
师:对,精妙绝伦(随机板书:精妙绝伦)
[“精妙绝伦”是教材上的词语,是教师预设的答案。不论学生说多少生动准确的词语,教师都不会接受,都不会在黑板上写下来。教师的做法就是一步步把学生引到预设的规范答案上来。正如一位专家点评的那样:“这种做法是保守滞后的教学理念造成的,穿新鞋,走老路,拿昨天的旧船票乘今天课改的大船。开始的设疑问难,看似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很快就被教师心中预设的规范答案所笼罩,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虚华的外表下掩盖的是老师对客观规范答案的推崇,是认知主义教学模式作怪。”其实,在学生回答“惟妙惟肖”时,教师顺势一句“你说的太好了,惟妙惟肖意思就是精妙绝伦。”轻轻的就把答案带了出来,根本不需要再去翻书。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掌握还不到位,在处置课堂上生成资源时态度的僵硬。
片段(二)
师:莫高窟不只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找一组学习伙伴,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书上彩塑、壁画的句子;2、你读了,有何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班里一片忙碌,学生打破原来的小组,三三两两做到一起,有的读书,有的画句子,有的讨论,还有的在玩。教师在黑板前站着。)
[合作学习要有教师的引领,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织、有领导、有记录,有主要发言的,有补充发言的,不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就是合作。而要探究的问题,往往是书上的难点重点,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讨论的。问题1答案很明显,是书上的原文,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研究。问题2是阅读理解的内容,以各自独特的感受为主,有句名言说的好:“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何必硬让大家往一块凑呢?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合作与探究,把无需探究的问题拿给学生,这样,不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庸俗化,让学生从小潜移默化地接受形式主义的教育。]
片段(三)
教师: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拿起书,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等一会,请你起来背诵。
(一片诵读声,但两三分钟后,有的在讲话,有的在玩。老师和时检查,也没改变这种局面,直到下课)
[课文有明确要求,背诵二、三、四自然段,而教师慢无目的的安排任务,很难将着一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你认为哪段最美就读那一段,”看似尊重学生,但由于缺乏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参与,以致两分钟后教室里出现散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能创设情境,师生走近敦煌,让学生以书为支点,拓宽学习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充沛利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示的图片资料和文本资料,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莫高窟的一切,那将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多心思,制图片、查资料,设计教法,努力向课改课靠拢,但依然没有走出教教材的条条框框,对课堂上一些生成资源没能和时掌握,让一个个亮点擦肩而过,让一节本该优秀的课改课打个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当前,课改已到了拐弯和爬坡的时候,任何拐过这个弯,如何爬上这个坡,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研讨的问题。片段(一)在处置“预设与生成”时过于僵硬,片段(二)在处置“合作与探究”时的机械,片段(三)在对教材的掌握与目标的落实上仍停留在外表,没有把语文课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只要备教材,更要备“人”。
《莫高窟》教学设计3
《莫高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思路:
1、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个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沛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文语言优美,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利用课件展示,阅读欣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莫高窟的神奇瑰丽。
课件的运用
开课前,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制作了课件,依次展示的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和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绚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全文欣赏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胜利之处: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发言踊跃。特别是在自读自悟“藏经洞”一段时,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说出独特感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全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存在缺乏
1、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练习说话时,学生可能预习时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出现了内容单调,语言贫乏的现象。
2、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了“有的……有的……”与“有……的”句式互改,似乎并无必要。假如布置学习选择精彩片段背诵,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