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都德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要在四十分钟里学习一篇近三千字的文章,这对大家来讲是一种挑战,大家愿不愿意接受这种挑战?
这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一篇小说,叫《最后一课》。题目就很有意思,都德为什么给它取这样一个名字呢?这是一堂什么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求答案!
首先我们来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1、默读课文,能过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细读课文,认识主人公的形象,体会其内心丰富的情感。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概括文意。
出示问题:(课件展示)
默读要求:做到“三不”,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划。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思考问题:
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说说这是一堂什么样课。
预设回答: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是一堂洋溢的爱国主义的课。
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老师:非常好,大家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从文章中看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这是一种读书的习惯和功夫。很了不起。那么故事发生的背景究竟如何呢?请看屏幕。
课件展示:
这是1870年—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在这场战争中,结果法国大败,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于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就成了德国的领土。当局要求这两个地区不准再学法语。这篇课文写的就是一位普通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教授法语的情景。
都德这位平民出生的作家也最能体会普通民众内心的朴素感情。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认识形象。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思考: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综合全文内容,表达自己独到见解,并拟出发言要点。
思考后交流,发表见解。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当学生回答出爱国的人时,反复敲打,让学生通过朗诵体会感情。
重点突出爱国的人,普通的人,可怜的人。
顺势提问,课件展示: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总结: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
结束语:
一堂普通的课、一位普通的老师,一个普通的学生,在不平常的时刻上了一堂不平常的课。在这不平常里,浓缩的是出自本心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它才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学生。请同学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片段,感受一位普通人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