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心动,不能平 ——听名师课堂有感


何为喜欢,我的定义是:遇见,心动,不能平。今天抽空沉浸在两位名师的课堂中,此种情愫就一直在心头蔓延。
   台湾一位著名的语文老师说过:“我们的老师往往是不耐等待的,学生稍微一慢就觉得冷场。你心里的假想:最好是前面的人刚说完,后面能够马上接上,等三五秒都觉得漫长。你想不到的是,那三秒、五秒的等待其实非常值得,即便是几十秒也很值得。”
   我想,她应该没有听过丁卫军老师的课。在这样的课堂里,丁老师足够的沉稳。在课堂上,他设计了两次读写活动,前后近十来分钟,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思考、动笔的时间。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上他想让学生领会到阿房宫的宏伟壮观,展示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片段。因为学生之前未曾接触到这篇文章,所以,在丁老师问,你从文字中感受到什么时,第一个起身的学生无疑是慌了神,台下那么多的老师看着呢。他脱口而出的答案,又引来一大片笑声。
   如果是你,在大型的展示课中出现这样的情形,你会怎样?会不会一阵恐慌,六神无主呢?因为,学生没有顺着我们的思路走啊。可丁老师不同,他依然用不紧不慢的语气再次提出同样的问题。在几个学生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后,他也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选段的关键词,反复研读品味阿房宫的规模宏大。
   这样的课堂你会觉得紧张吗?完全不会。你只会看到学生拿起笔来,用心写下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考中。丁老师的“简”是形式,“约”才是灵魂。他追求语文的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干净、高效。
   课后,他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教师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呼吁合作学习的真实性。而这些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特别欠缺。这种沉稳、真实的课堂,心向往之……
   丁卫军老师,犹如岩边傲然挺立的青松,一树高洁,恣意洒脱。他的课堂如一缕清风为这略显躁热的夏天送来阵阵清凉。
   “我的语文,不再是一个学科,不再是一门工具,而是一个明媚的女子带领一群明媚的孩子享受青春、建设青春的成长方式。我们将共建一种激情洋溢的语文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永远都在青春期。”这是王君老师对自己青春语文的解读。
   从《苏州园林》到《木兰诗》,从《孙权劝学》,再到这次的《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你会发现,王老师的课是有生命力的。她可以迅速点燃学生的热情,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孩子们个个面带笑容,个个思绪飞扬,个个跃跃欲试……每每解读新课,王君老师总是写下多首课堂点睛诗,从内容到情感、写法,再到人物、情节的分析。一首首小诗,既是她思想的结晶,也是她才华的展现。她的课堂总是溢满了学生轰轰烈烈地读,这种灵性的阅读,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呢?反观我平日的课堂教学,几时这般用心去自己解读教材、设计活动呢?
   最让我汗颜的是,王君老师大量的著作,以及她那轰轰烈烈的活法。平日里,忙完了教学工作,我总是会找出各种完美的借口不看书、不研究、不写作。思想的惰性自然换不来清醒的头脑。人,总要给自己一个潜心研究的理由。我想,此时悔悟应该不晚。
   王君老师,宛如那山中悄然屹立的白梅,送一阵芬芳,明媚绚烂,为师生送来了阵阵清香。
   无论是丁卫军老师的“简约语文”,还是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聆听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位名家对于语文教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他们的教法也不局限于一篇文章、一节课堂。他们都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对文本进行了整合。将孤立、静止的文本统整为联系、动态的生命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集中、高效的学习。
   两位名师的课堂风采,两位名师的语言魅力,让我的心潮久久不平。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树立了榜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善于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