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从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可以结合课文里提供的图片,适当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启发学生探究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2.学习字词。
教师可以展示幻灯片,检查学生预习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教师强调重要的字词,读准音, 记住字形、字义,可以让学生在文中补充标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进行指导点拨。
(1)读准下列字音。
瞻(zhān)仰 矗(chù)立 镏(liú)金 上溯(sù) 重幔(màn) 庑(wǔ)殿顶 天堑(qiàn)
(2)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词语。
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
矗立:高耸地立着。
汉白玉:一种白色的大理石,质地致密,是上等的建筑和雕刻材料。
镏金:将金子溶解在水银中,涂饰于器物表面,可以经久不褪色。
上溯:从现在往以前推。
重幔:重叠的帷幕。这里指重幔形状的浮雕图案。
庑殿顶: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微弯曲。
梭镖:装有长柄、两边有刃的尖刀。
怒形于色: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也说激昂慷慨。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青纱帐:指大片高粱、玉米等长得又高又密,好像青纱制成的帐幕。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敌后游击战争,常以青纱帐为屏蔽。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
3.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
(1)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以及作者介绍了哪十幅大浮雕。
(2)细读课文,给课文的每一段标上序号,然后划分层次。
明确: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内容,并且划分层次。全文11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
特征。第二部分(第2—10段),带领读者瞻仰纪念碑,围绕总体特征展开具体说明。这一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5段),说明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建筑体量、象征意义、题
字、碑文、结构、造型等。第二层(第6—10段),按照“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集中介
绍十幅大浮雕。第三部分(第11段),表达瞻仰后的感受与思考。
4.研读课文第2—5段。
思考并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特点?(巍峨、雄伟、庄严)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相关词语,完成下表:
提示:第一行:从地面到碑顶高达三十七点九米,有十层楼那么高。第二行: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第三行: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双层汉白玉栏杆。
在研读中,引导学生把握,第1至5 段是按照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在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体量巨大、外观庄严的同时,介绍革命领袖和全国人民对纪念碑建设的关怀和支持,细说碑身装饰花纹的意义等。文章对建筑本身的介绍,虽然涵盖了纪念碑结构的各个部分,但并不追求过于精细的说明,而是以呈现纪念意义为主。
第二课时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注意观察学生的读写情况,重点关注易错、难写的字词,同时还要强调正确的读音。
2.结合课文的批注和阅读提示,研读课文第6至10段。
(1)播放音频,边听边读,设问:为什么第6段的说明对象大碑座不放在课文的开头而是放在这里介绍?
明确:可以突出说明的重点;使第6至第10 段之间的结构更紧凑;使文字更简明,可以领会到说明文字的准确性。(数字精确到厘米;用“左右”一词说明每幅浮雕里的英雄人物有多有少, 据统计,十幅浮雕里的英雄人物有170多个。)
(2)继续阅读文段,让学生说说介绍这十幅浮雕的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根据示例完成表格。
提示:说出方位、序号、时间、主要人物,以及表现英雄人物斗争精神的词语,说说所记载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
表格:十幅浮雕主要内容和说明方式简析图
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结合图片,更准确地把握浮雕的内容。
3.归纳文章的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感受庄重典雅的语言特点。
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围绕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把对建筑本身的说明和对其内涵的表现融为一体,既说明了建筑艺术方面的特点,又呈现其象征意义和历史内涵。诚如作者所说, 写作一篇说明文就要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细观察、科学分析,“既要看到它的外部特征,又要掌握它的内在实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采写回忆》)。作者准确地抓住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纪念性建筑的本质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朴实、庄重,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意义最凝练地表达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4.拓展延伸。
读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如梁思成《曲阜孔庙》、林徽因
《故宫三大殿》、刘叙杰《巍巍中山陵》、陈从周《颐和园》)给学生课外阅读,并要求在阅读时结合课文做些对比,增进对此类文章的了解,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