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从文本和背景中了解诗人的境遇,初步理解诗歌内涵。
2. 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专题对比,浅谈诗人情感、风格的差异。
教学重点:
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专题对比,浅谈诗人情感、风格的差异。
教学难点:
针对艺术手法进行专题对比,浅谈诗人情感、风格的差异。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就这三首诗词的朗诵进行了探讨,大家表现得都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中的朗诵小明星。(播放朗诵视频)
大家的朗诵情感饱满,使我很受感动,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词,去探索诗人们在同一种困境下的别样风情。(PPT出示标题:一种困境,别样风情)
一、识人活动1:三位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让我们从诗歌中找到依据,猜一猜他们的境遇。
资料补充:李白: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新唐书·李白传》刘禹锡: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苏轼: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经七年不见。明确:李白少有大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现在重归平民;刘禹锡被贬官,曾居住于陋室之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泼脏水,接连被贬。他们都是落魄不得志之人,因此,这三首诗都抒写了被贬或不得志的感慨。诗人就在诗歌中,他们不平则鸣,发言为诗,把自己的人生坎坷和政治困境写入了诗词之中。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去了解作者其人。二、品味 活动2:诗人的不幸也许是文坛的幸运,他们的不平则鸣成为了震撼人心的千古一叹。那么,诗人们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自我的?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提示:可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字词运用等多角度考虑)
诗歌 | 手法 | 举例 | 简析 |
行路难 | | |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 |
水调歌头 | | | |
明确:直抒胸臆、巧用意象、描绘画面、善用典故等三、悟情意象可以构筑画面,画面进而创设情境,运用典故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志。同是天涯沦落之人,他们都有人生的悲哀,但我们也都读出了他们面临困境的积极乐观。三首诗词中出现了一些相似的意象、典故和画面,但它们背后的深层意蕴却有所不同。活动3:根据要求分析诗歌,探究不同。(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专题进行探究即可)
专题1:《行路难》与《酬乐天》中“舟”的意象专题2:《行路难》与《水调歌头》中不同的画面专题3:《酬乐天》与《水调歌头》中蕴含的哲理专题4:《行路难》《酬乐天》《水调歌头》中“酒”的意象明确:李白抒发了面临困境的昂扬自信,诗歌意境高远,磅礴大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刘禹锡坚定勇敢,惆怅中有乐观,诗歌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见哲思。苏轼历经坎坷,却旷达乐观,对亲人有着美好的祝愿。四、结语李白豪气冲天,他的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刘禹锡在困境中仍旧有自己的坚守;而苏轼的词却触手生春,引人向上,在悲苦中更有一种温润平适之感。他们三人,虽然同遇困境,但却有别样风情。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妨从意象、画面、典故等多方面切入,构建群文,进行比较阅读,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五、作业布置以第三单元为例,由古诗词扩展到古诗词文的范围,完成下表,选择其中2-3篇,依照活动3的形式选定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形成400字的阅读报告。
作品 | 作者 | 时代背景 | 内容 | 意象(形象、画面)特点 | 作者情感 | 表现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