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别出花样去爬悬崖。
(二)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五、作业
1、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咚咚直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1、思考: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2、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1)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2)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3)“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七、谈话、议论:
1、“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
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1、课文后练习六。
2、作业本五、七、八、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此次我有幸代表二中参加修水县课改基地校“30+15高效课堂”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的初中语文组的比赛,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次比赛中,共有6个学校的教师代表参赛。教学的内容都是七年级语文上册,有现代文、文言文、还有说话训练的教学。
在这次比赛中,我受益匪浅。各校的参赛老师不但都能按照高效课堂的要求开展初中语文的教学,做到“30+15”的模式,而且课堂生动活泼,充满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值得我的学习。
如渣津中学的匡文鑫老师与修水三中的黄超丁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成长的烦恼》,他们俩的教学内容虽然相同,但教学方式却更有差异。匡文鑫老师在教学中以歌曲导入进入课题,然后围绕烦恼小调查、我当记者“访”烦恼、我有妙招解烦恼、真情流露写烦恼四个版块进行。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做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并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加惟鼓励,在结束时拿出奖励性的话语奖励表现最佳的小组。匡老师的这堂课,结构设计紧密,中心明确,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黄超丁老师则是以周末去郊游,想带知心朋友去谈谈烦恼导入课题,这很快地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开展烦恼小调查进入教学,在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这个版块中,黄老师先从自己的最近几个烦恼谈起,让学生自己谈烦恼。在得出每个学生都有烦恼时,以小组为单位,帮助那些有烦恼的人解决烦恼,最后让学生到黑板前写出自己祝愿的话语,给“快乐树”施肥。在整堂课中,黄老师教态自然,感情真实,积极地融入学生之中,并适当地给学生加以奖励,同时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又如大桥镇中学的樊伟兰老师与四都镇中学的黄小玲老师也是选择同样的课题——七年级上册的《虽有嘉肴》。这是一篇文言文,都采取了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在教学中采取小组讨论与展示的形式,并对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加分奖励。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能按照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完成了教学目的,学生们表现非常积极,课堂也非常活跃。但是在课堂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樊伟兰老师在教学文言文的朗读时,先讲解诵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节奏的划分,接着让学生展示朗读,最后才把正确的节奏划分展示出来。在这我认为,做为七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不久,对文言文的划分能力不是很强。应先让学生听听教师的范读或课文朗读录音,在听的同时进行节奏的划分,再让一个学生展示,然后展出正确的节奏。另外在字词的归纳上,如果在翻译课文时适当进行字词的类型,在字词归纳上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展示而不再需要讲解了。而黄小兰老师在教学过程,划分节奏上,顺序上有点混乱,听范读放在前面,而正音这英放在后面了。在字词的翻译上花的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时间不足,我认为在字词的讲解上不必一字一句进行,可以让学生先自行翻译,找出不懂的字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把不清楚的字词在班上进行交流,在翻译课文时可对文中重点的字词进行讲解。
像散原中学的李燕琴老师,她教学的是自读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亮点有很多。比如让学生配乐朗读《教孩子感恩》导入课题,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小记者团的形式开展采访“怎样帮助身边的人”。这堂课形式多样,教学内容较多,学生回答也非常的活跃。
而我在这次的比赛中,选取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篇寓理于事,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习通过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致描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把课文安排成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二时主要学习人物心理的描写。这一次的比赛,我主要是开展第一课时的学习。我在教学设计中,先是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导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字词的正音,列出了一些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小声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进行课文复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感悟生活的哲理。在教学中,我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适当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的发言也非常的积极。在复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然后适当讲解一下课文复述的方法,然后要求三位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同时又让学生对他们的发言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复述的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在寻找六要素的过程中,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至整堂课的教学时间不够,感悟生活哲理这个环节没有开展,这是我这堂课的最大的败笔。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没有开展课前预习导致课堂预习时间过长,由于嗓子原因声音过小等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我想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会不断地改进。
参加这次全县的“30+15高效课堂”的教学比赛,让我在吸取别人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借这次比赛给我的经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30+15”高效课堂的教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感知概括,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其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5、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6、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1、在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2、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学生谈的也不太好。
   3、心理变化挖掘得不够细。
教后记 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这节课的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当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

 
热门七年级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