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重庆市华蓥中学 肖小义
指导教师 杨 娟
教学目标:
1.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赏析“榆柳”等意象感受诗歌描绘出的田园恬静怡人的意境。
2.品读诗句,感受诗歌字里行间传达出的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3.拓展阅读,学习陶渊明在“进、退”人生选择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学习陶渊明在“进、退”人生选择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立人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研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播放《梦田》)
介绍: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歌中唱到“每一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这其实就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去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中种下了什么?
二、 初读,知一场浪漫出走事
请同学们齐读本诗,读准字音。
一首诗歌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结合题目请你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生:这首诗围绕一个“归”字来写。
师:从何而归
生:“尘网”、“樊笼”
师:“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生: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师:为何归来?
生:A、性本爱丘山(本性)
B、守拙归园田
师: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
生: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师:归向何处
生:归向园田
师:归后如何
师:悠闲自在达到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地方吸引着作者归去?请大家齐读这一部分。
三、品读,赏一幅诗意栖居图
师:你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生: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生:空旷的田园背景下点缀着几间茅屋跟现在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相比,显得恬静,静谧;榆柳荫蔽后屋檐桃李罗列在屋前,树木生长茂盛充满生机,“荫蔽”有意保护的意可以看出树木与房屋之间的亲近关系;遥远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暧暧”给人一种朦胧之感,用“依依”而不用“袅袅”也可以看出烟雾的依恋;狗在深巷中叫,以动衬静,更显得幽静,鸡在桑树颠啼,一切生物都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
师:真是一幅充满生机,恬静怡人,富有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师:可以发挥想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诗歌传达的意境。
师:意象组合到一起构成意境,从而表情达意,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人构成的意境传达出了什么情感呢?
四、研读,感一种心灵归属情
师:结合诗句,请你说说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田园生活?
生:“误落尘网”表现出他的遗憾,对官场的厌恶。“尘网”“樊笼”都是束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直接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留恋热爱。“羁鸟”笼中鸟的意思,受到了束缚。“返自然”自然不仅仅指物质的自然界,更是庄子哲学范畴的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
师:带着情感,配乐美读(提示:注意控制语速、语调、停顿,读出感情)
五、联读,赞一类人格独立志
师:陶渊明的这首诗写得景美,情更美。在他眼中,田园恬静怡人,充满生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满足。你乐意生活在这样的田园中吗?
师:链接: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选自《乞食》陶渊明
师: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请你说说在陶渊明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受?
生:世俗压迫:“尘网”“樊笼”都是束缚人的东西,东晋末年的权势之争特别厉害,他不愿意成为上流阶层争夺权力的工具,他不能忍受那种生不由己的痛苦压抑的生活,因此他宁愿选择贫穷。
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宁可穷困乞食也要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而绝不跟黑暗现实暗合。他坚守他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的可贵之处。陶渊明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种上了“人格独立于精神自由”。
师:拓展链接: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 选自《杂诗.其五》陶渊明
注:
骞翮(qiān hé):振翅高飞。
翥(zhù):飞翔。
这句是说期望展翅高飞。
生: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陶渊明胸怀大志,并不想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田园里面,他也想长上一双翅膀奋飞,飞得越远越好。但是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黑暗龌龊的官场,很多时候,他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去适应去敷衍,这让他感到厌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热爱自然的本性使他决然辞官,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在自娱自乐中度过余生。
师:陶渊明放弃年轻时的志向,最终选择归隐,你认为他的选择正确吗?你能为他提供一些建议吗?(学生讨论)
提供建议的参考:
当官不给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七品芝麻官》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孔子周游列国,政治观点不被采纳,退而从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史记》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范仲淹
师:陶渊明已经成为过去,人们到底该怎么活,知识分子该如何面对进退的人生选择?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索没有停止。他的选择启示我们:不管我们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有一点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就是坚持初心,人格的完善,精神的独立自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让我们像陶渊明一样,在自己的精神田园上种上“人格、独立、自由”的种子。
六、作业
“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合。”——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请参看陶渊明的其他诗文作品,针对林语堂先生的观点发表你的看法,写200字随笔
七、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情: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归向何处:“方宅...鸡鸣...” 志:人格独立,精神自由
归后如何:“户庭...返自然”
听肖小义老师《归园田居》后点评
今天这节课,肖老师的语言是很干净利索的,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很难得。除此以外,这堂课更让我看到了一种融合,一种突破,一种提升。融合,是指师生的互动融洽自然,学生的发言不再是苍白如纸,而是充满奇言妙语;突破,是指师生之间真正打破了传统的师“讲”生“听”的单一传授模式,通过对诗作的反复诵读与鉴赏,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提升,是指问题的设置除了以往的严谨细致,更注意了问题设计的系统性、线索性和开放性。 肖老师的课堂一改现当代语文教育的两大问题:一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突显主导性,二是语文的人文性,思想大于语言。
很多教师教学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过于拔高。肖老师导入从歌儿入手,比较巧妙,唤醒学生记忆,同时为后面“论诗识人”做铺垫。
学生读诗,生1读得不好,教师抓住时机,抛出诗歌朗读指导:如何读出韵味,如何读得字正腔圆。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边指导边练习,边练习边范读,师读、生读,合读,读得沸沸扬扬,读得有滋有味。
品诗入境环节,采用对话形式,创设了沟通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发挥,生动活泼。如果给学生一个示范,或对话的要求指向性再明确些,效果会更好。拈几处小景入诗的特点蕴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怡然自得、惬意自足就在学生的演绎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节课的构思是好的,课堂自然如行云流水,准备非常充分。板书设计巧妙。还注重注意用生成的问题推进课堂,做到有效高效拓展诗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