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左 燕 谭志勇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围绕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秘密展开叙述,故事情节也随着这半截蜡烛而一波三折。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此是一折;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蜡烛始终贯穿全文,故事有序展开,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如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直接透视人物的整个精神世界。
三、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
故事的精彩还在于文中伯诺德一家三人的语言,虽然话语不多,却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神奇的力量。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杰克──“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在关键时刻,伯诺德夫人沉着冷静,想借机吹熄蜡烛,但没成功。杰克看到妈妈没有保住蜡烛,急中生智,以抱柴生火为由,若无其事地端起蜡烛想走,依然没能成功。保护蜡烛的重任落到了小小的杰奎琳身上。她巧妙地伪装出天真与可爱,毫无破绽地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拉住里的秘密。这三人中杰奎琳的语言最具特色,最有灵气。她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使他放松了警惕,为成功保护蜡烛里的秘密赢得了绝佳机会。
资料链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二)关于剧本
剧本就是为戏剧演出而创作的文学脚本。
其特点有三:一是舞台性。剧本的直接目的,是为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提供依据,因此剧本离不开舞台,要受舞台的限制。舞台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A.舞台的空间规定性,舞台的空间十分有限,不能象小说、电影那样随便变换场景;B.舞台的时间规定性。舞台演出要受时间限制;C.舞台的人物规定性。因为空间、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舞台演出不能有太多人物,人物间的关系也不能太散松。由于这三个规定性,决定剧本舞台性的三个特点:①情节的紧凑性。剧本的情节线索一定要严谨、单一,剧本的情节构成一定要精练集中,②人物的集中。剧本中的人物一定要少而精,人物间的关系一定要紧密相联。③结构的跳跃性。舞台需要人物、时间、地点高度集中。这样就需要把许多事情分在几个场景中表现出来,在结构上就不能不是跳跃的。二是矛盾冲突的特性。矛盾冲突,是剧本外表构成的内在基础和动力,是一出戏的灵魂。我们常把这种冲突称之为戏剧冲突。这种戏剧冲突的特性表现为:A.行动性。没有行动,就谈不到戏剧表演,因此戏剧冲突,充满了行动性。B.尖锐性。戏剧冲突是针锋相对的,这种冲突起是强烈、尖锐、越有戏剧性,这种尖锐性表现在,不同人物间的尖锐冲突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尖锐冲突。C.曲折性。剧本的矛盾冲突,总是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戏剧情节的紧张──危机──缓。三是剧本语言的特性。剧本的语言,是供演员舞台演出的语言。这种语言:A.具有动作性。剧本语言与戏剧动作紧密相关,表现了人的内心活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有力手段,因此剧本语言有很强的动作性。B.性格化。剧本中人物的语言,都出于他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最忌讳是剧本台词谁说都行。C.诗化。戏剧语言应该是诗歌化的语言,做到含蓄、凝炼、感情充沛、节奏鲜明,这样才有益于舞台表演。和──紧张──危机──缓和这样波调起伏的曲折线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小心翼翼、完好无损、如无其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3.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课文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
(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看法。
3.全班交流。
(1)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2)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今后多找些剧本来读一读。如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日出》《雷雨》等经典剧本。)
四、作业。
练习排演课本剧《半截蜡烛》。
附板书设计:
12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吹熄)
杰克(去柴房抱柴火)
杰奎琳(拿灯上楼睡觉)
机智勇敢、保卫秘密
作业设计
一、选字组词。
(秘 密) ____书 ____切 ____密 ____谈 ____云不雨 ____而不宣
(耐 奈) ____心 ____烦 无____ ____劳 ____人寻味 无可____何
(熄 息) 休____ ____灭 ____灯 信____ ____事宁人 一____尚存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完好无( )______________ 不( )代价_______________
不动( )色______________ 小心( )( )___________
( )无其事______________ 了如( )( )___________
三、给词语找个家。
凝视 扫视 注视 不动声色 若无其事 漫不经心
1.德国军官( )了整个屋子,没有发现什么情况,便坐了下来,( )着屋子里每个人的动静。
2.夫人( )着烛台喃喃自语: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秘密。
3.杰克( )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说:“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4.伯诺德夫人( )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5.杰奎琳( )地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四、锦上添花(让句子变成比喻句)。
1.她那( )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2.她的笑容像( )一样纯洁。
3.她粉嘟嘟的小脸蛋像( )一样可爱。
4.她娇柔的声音像( )一样动听。
五、读课文,填空。
1、《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________。故事发生在________期间,______国_________一家人在一截藏了秘密文件的蜡烛被前来例行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用________和________与敌人展开斗争,终于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课文,你一定发现剧本写作的特点是以人物的________为主,附加人物的________描写和场景说明,用括号表示注解。
六、拓展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其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事。
每周的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度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位德国军官,其中一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轻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上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厄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堪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的态度。
(3)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个句子表现了伯瑙德夫人此时既______又______的复杂心理。写出了德军的______。
3.文章为什么取名为“生死攸关的烛光”?伯瑙德夫人和她的儿女是怎样围绕蜡烛与德国军官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