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课堂实录


【创设情境】
  师:(首先播放云南民歌、渲染气氛)同学们,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与“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教师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
  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我认为老师读的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
  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生读完课文后)
  师:请同学们把自身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
  生:(依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民什么事?有几个局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生:(默读后,回答问题)
  生: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
  生:有三个局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局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
  生:(以六人为一组一起研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身的见解?
  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局面十分欢快,热闹。
  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局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
  生:我们第1组说,我们小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
  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是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道“金满斗会”的局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在家熟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局面宏伟,气势壮观。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局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生:还有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品味语言】
  (师出示研讨题)
  1、“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上两个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各组把解决问题的情况向全班说一说,先说第1个问题。
    生:“多”字在文中不能去掉,因为云南的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的方面,课文中写到“也唱其他故事”,因此,这里用“多”字准确,不能去掉。
    生:我们也认为不能去掉,理由和他们一样。
    师:我同意你们的看法,那么,“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的作用。具体指“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师:所以我们在探究问题时,应注意总领与分说这一结构方式。第二个问题哪个组能回答?
    生:“赶马女孩”生活在“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里“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写这些美丽的风光是对主要局部的辅垫,也是一种烘托,映衬。
    师:的确。“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局部。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地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溢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杰人灵,承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比较阅读、赏析语段
  (师出示语段)
  师:下面两段文字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和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他,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暴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学生默读,分析、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时而争论不休,时而点头共识,教师走入学生中去,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真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现在,就请小组派个优秀组员,代表发言,陈说本组意见!
  生:第一段的描写十分细腻,真实,让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生:作者的态度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师:是的,这一段可以说是以工笔描绘为主,如同一副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生:老师,我想谈一下,第二段文字的描写。
  师:好,你说!
  生:我认为第二段描写的是人物的气质,写出了作者对她的喜爱。
  师:是的,这段文字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偏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五、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谈的不错,这节课我们不只学习了知识,品味了沈从文的文章,还领略了云南的风光,“参与”了云南的歌会,下面谁能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生:在本节课,我了解了沈从文这位作家,并且还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本文主要写了三个场所中唱歌的情景,文章的语言很美,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师:你总结得真好!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所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所在内容上各有偏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