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课堂课堂实录


 诗言情的思想发生很早,《诗经·小雅·四月》说:“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清代袁枚坚定主张诗的情感本原,他说:“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5课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在抒写自身的忧伤与抑郁不平。教材上它们是按诗词曲的体例和年代排列的,假如照这样的教学顺序,内容就会显得散乱,于是我决定进行整合教学。
  教学课时为两颗时,教学主题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下面是课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诗经》说:“匪鹑匪鸢,翰飞冲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山有蕨薇,隰有杞木夷。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说的是一士人,很失落,无所归和。他感到既不能像鸟那样飞翔于空中,也不能像鱼那样潜藏于水底;蕨薇杞木夷尚可依和于山坡低地,而他有忧伤,只能是用诗歌来表达了。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诗词曲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哀与忧。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课,说一说假如以哀为分类规范,这五首诗词曲可以怎样简单地分类呢?
  (生自由朗读,讨论)
  生:有些人一哀到底,有些人哀而豁达。
  生:有些人哀得悲壮,有些人哀得气愤。
  生:有些人为自身哀,有些人为国家和黎民苍生哀……
  师:那这样好不好,我们先来体会一下哀得悲壮的一首诗。我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听完后,请大家说一说这首诗的哀体现在哪里?悲壮又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朗读《过零丁洋》)
  生:作者的哀首联就有体现,“干戈寥落四周星”是在哀叹连年征战的战争之苦。
  生:还在哀叹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我是从“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看出来的。
  师:是啊,这一联妙用比喻,写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艰辛危苦。
  生:还有劲联在哀叹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师:对,劲联很巧妙第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并且对仗工整。那么悲壮体现在──
  生(齐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师:尾联。直抒胸臆,标明自身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板书:哀而悲壮)
  师:让我们再将这首诗齐读一遍。
  (齐读《过零丁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哀而生气的诗,又是哪一首呢?
  生(齐):《山坡羊·潼关怀古》
  师:哪位同学能先来读一遍?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简要讲解曲的知识)
  师:这首曲的哀又体现在哪里呢?
  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即长安,它曾经繁荣兴盛,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令人忧伤。
  生:还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为天下百姓而哀。
  师:“亡,百姓苦”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兴”,也“百姓苦”呢?
  生:因为朝代兴起了,百姓不只要承当苛捐杂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
  师:是啊,“苛税猛于虎”也。这里不只是哀,更写出了作者的愤懑,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师:除了这一首,还有没有属于“哀而生气”的?
  (生考虑,交头接耳)
  生:我认为杜牧的《赤壁》也属这一类型。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周瑜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有东风,要是没有天赐东风,二乔恐怕都被关进铜雀台了。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说,周瑜之所以名垂千古,是他机会好,假如我有这样的好机会,我早就胜利了。
  (众笑)
  师:是啊,“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人有这样的机会,杜牧呢?没有!所以……
  生:所以他哀叹自身生不逢时。
  生:还写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师:杜牧自少年时起即怀有济世兴邦的政治志向,对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军事、财赋等问题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因其强国梦无法实现,怀才不遇的愁思曾使他一度过着纵情声色的颓废放荡生活。
  师:大家想想这二者“哀而生气”有什么不同没有?
  生:《赤壁》哀叹抱怨的是自身的遭遇,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忧虑国计民生。
  师:是啊,“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论是自身遭遇还是忧国忧民,有了这“不可解之情”,就有了这“不可朽之诗。”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哀而豁达”的诗词。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然后谈一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没有什么一起点?
  (生自由高声朗读)
  生:我认为这两首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一起点,都是先写自身的忧伤,最后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对待忧伤。
  生:大家赞成吗?
  (生纷纷点头)
  师:那好,大家能具体说说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就写了作者被贬时间非常漫长,颌联运用典故写长时间背井离乡,自身感觉恍若隔生,这是在哀叹自身的遭遇之苦,而在颈联,作者写到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写出了作者开朗的胸襟,尾联“长精神”三个字更写出了诗人面对挫折,意志不衰的精神。
  师:说得好!分析得很有道理。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首诗。首联除写了被贬时间之长,还请大家注意这两个词,“凄凉”和“弃”。“凄凉”写出了──
  生:被贬地方偏僻、荒凉。
  师:“弃”呢?
  生:被朝廷抛弃
  师:不错,请大家看课文注释①,刘禹锡是因为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而遭贬官的,政治上失意,被朝廷遗弃。被遗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家还记不记得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
  生:“徙倚欲何依靠,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师:这是一个被时代、被社会遗弃者的形象,诗人的痛苦和寂寞是不言自喻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刘禹锡当时内心的痛苦,不过刘禹锡仍坚持了一种积极的心态。
  师:大家再看看《水调歌头》,这首词大家在小学学过。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轼和刘禹锡相比,你能发现二者在排遣内心忧伤的动身点上有什么不同吗?
  生:苏轼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苦闷的,我是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看出来的,他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抚慰。
  师:嗯,有道理。苏轼带有一种禅宗思想在里面,那么刘禹锡呢?
  生:他更偏重于积极面对困难,面对苦难意志不衰。
  师:愈挫愈勇,你可以贬我的官,但你打不跨我──
  师:刘禹锡和苏轼两人所处年代不同,但遭遇相似,苏轼写《水调歌头》时,也是因为被贬官,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和其弟苏辙的分别,中秋对月,不无抑郁难过之感。但他们二人并没有陷在消极失望的情绪中,旋即以或积极或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类似于这样的诗还有李白的《行路难》
  (大屏幕投影显示)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最后几句。
  师生齐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自身刚才对五首诗词曲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来扮演朗读。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教后感言】
  这是两节笔者感觉比较胜利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和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
  1、开发利用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防止了教学的零打碎敲。
  2、充沛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防止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3、反复应用比较,促成了自由的整合,防止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