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备课思考与教学设计
文昌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 邢益育
一、课文解读
有人说,《湖心亭看雪》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其实,还有一篇文章也非常有名气,那就是民俗学大师钟敬文的《西湖的雪景》。
细读二文,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两位大家,一位善于勾勒,仅用三言两语,精炼的笔墨,便把西湖雪景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境界勾画出来,给人无限遐想;一位长于细描,以游记形式,细写所见雪景,文笔轻松、随意,情致所发,笔墨所至,文思飞扬。如同是写在湖心亭看雪,钟敬文如是描绘:
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了。常绿树的枝叶上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片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对相似。实在,我初头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误了。野山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着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然而,两位大家依然脱不了文学的一个定律——借景借事抒其胸志、表其情意。当然,这其中的胸志与情意,恐怕不深作研究是难以领悟。
二、备课思考
《湖心亭看雪》是八年级课文,八年级学生能读懂多少?课文虽短,却有深意,有必要让学生也去领悟这其中的深奥吗?因此,对这篇课文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当要细思细选。
教学要基于学情、立足学情,这是老话,也是原则。过去,语文教学大纲有提过要教什么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今天看来,这个原则,重新提及,还真的十分必要。总把文言文往深处教、往古汉语方面教,只能让学生越学越泛味、头痛。
选择学生能学得会的、能体味到的内容来教,这就见教师备课功夫了。
我以为,本课,可以重点教学三个内容:
一是培养诵读叙事描写文章的能力。通过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叙事文章的朗读语调、语气,提升学生的叙事文章语感。在朗读中,让学生读进课文,进而整体感受课文内容和文美。课文难懂的字并不多,因此训练朗读应不费太多气力。字词梳理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多读,读出感受来。
二是要带领学生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首先是要能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西湖雪景之概貌,有图象和立体感,让西湖雪景如在目前;其次是要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来欣赏作者所绘之景的构图美,体会作者写景之匠心。
三是要带领学生欣赏文章的叙事美。课文其实就写一个“痴”字,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就把如何“痴”、“痴”到什么程度,很具体、生动地写出来了,过程与场景的精练叙述,给人深刻印象。这是学生必须学习和体悟的。也是读写结合教学的具体体现。
至于课文的情意之欣赏,我以为八年级学生可以不触及。作者写作此文,当然是借景借事抒其胸志与情意,要读懂这些,没有对作者身世背景的深入了解,怕是很艰难的。教学大可不必涉及。
三、教学设计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三个环节的教学:
环节一:熟读成诵
让学生多读、读通读顺课文,这是第一件事。如何读,教师可以八仙过海的。当中的字词学习,可自由安排,解决了便可。朗读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叙事文章的读法,如口吻、语调、语气和节奏等。只有读得好,才能有感受、有理解。
环节二:欣赏文章境之美
作者写西湖雪景,这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整体个构图是怎样的,其美在何处?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句,细心体会、揣摩和感爱。这是文学审美的教学,是文学素养的培养落实。文中写雪景落笔极精,但很有对比、点缀之美感,用一个“粒”字写人,能读出作者此时的心境与情趣。这些,都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学生用心体验、体味和想象。
环节三:欣赏文章叙事之美。
本文其实是一篇游记散文,或者说是一篇小品文。如何把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择其要叙写出来,表情达意?这是学生作文的一个难点。本文叙简约却交代完整,有过程有场景,还有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且颇有情趣,既让读者想象丰富,又能以情感染读者。本环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叙事手法,从中领悟叙事抒情之作文道理。
具体教学流程,此处略。教师自己展示设计功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