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185:记叙文阅读《有所畏惧》


有所畏惧
郭庆晨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画魂: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自古以来,圣人们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在世,就需要有所敬畏。也就是说,要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操守,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荀子则认为“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他们不但指明了敬畏的对象,而且把有无敬畏精神视为“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由此可见,有所敬畏对于人们在世上安身立命的重要程度。
③有所畏惧能够使人严于律己、谨慎为官、堂堂做人。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大守,上任途中经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南宋高宗时的进士王十朋,在46岁那年才中举当官。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不欺室”,并将《书不欺室》诗作为座右铭。曰:“室明室暗两何疑,方寸长存不可欺。勿谓天高鬼神远,要须先畏自家知。”正因为他“畏鬼神”“畏自家”,为官十几年,倾心尽力为百姓造福,被当地百姓视为清官,好官、为民之官而念念不忘。
⑤清雍正年间的官员叶存仁似乎得了王十朋的真传。他先后在淮阳、浙东、安徽、河南等地为官三十余载,始终甘于淡泊,毫不苟取。有一次,他在离任时,为他送行的船迟迟不肯起锚。原来是僚属们为遮人耳目,直到明月高挂时才把赠送的礼物送到。叶存仁见状,当即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怎么送来的、怎么载回去,真正是分毫不沾。叶存仁与王十朋一样,觉得干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要说无法面对神灵,无法面对他人,首先自己这关就过不去。
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宦官张让、段珪等人(即“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恃,这是恃权而无恐。
⑦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所仰仗者,一是赤免宝马,一是方天画戟。所以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降了曹操,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被捕,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这是恃器而无恐。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敬畏、自知自律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神灵”、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自《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
16.如果你是《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一书的编者,你会把本文放到下面哪个版块?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A.理性精神    B.坚守良知
17.请模仿第⑦段的形式,在第⑧段再写一个《三国演义》中“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的事例做论据。(3分)
18.作者认为“无所畏惧”和“大无畏精神”相去甚远,你是否赞同?请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图片
16.(3分)
示例:A.理性精神。拥有理性精神的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会有所畏惧,严于律己,谨慎为官,任何时候都能抵挡诱惑。而缺乏理性精神的人,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最终变得无所畏惧,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放在“理性精神”板块,能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比较二者的不同,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示例:B.坚守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生在世,需要有所敬畏。要乘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操守,要求我们坚守良知,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做人,任何时候都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失去了良知的人,就失去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操守,无所畏惧。放在“坚守良知“板块,可以让读者对作者观点更加明晰。
17.(3分)
示例1:袁绍仗着自己势力强大,兵马众多,不听沮授打持久战消耗曹操粮草来取胜的建议,硬是发兵攻打曹操。当出现战机时,袁绍又不听许攸夜袭许昌,端了曹操的老巢的劝谏,还怀疑许攸与曹操有勾结,欲治他的罪。许攸因此投靠了曹操,向曹操献计烧了乌巢。最终袁绍军大败,这就是他有恃无恐,不听劝谏的后果。这是恃势而无恐
示例2:马谡死读兵书,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置之死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街亭一失,不但暴露出自己“教条军事家”的面目,也损害了诸葛亮“善于用人”的美名。这是恃书而无恐。
(能写出情节具体的三国事例并作总结即可得满分。情节过分简略,酌情扣分。)
18.(6分)
赞同。本文提到的“无所畏惧”指的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最终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所谓的“无所畏惧“是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知,是一种盲目自大的表现。而“大无畏精神”,指的是在困难、艰险面前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英勇精神。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在这次疫情期间前往武汉支援前线的医护人员们,面对肆虐的病毒,他们仍义无反顾,在他们身上,就有着大无畏精神。他们也做了充分的保护措施,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抗击疫情,所以他们绝不是盲目的无所畏惧。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