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三首诗词的主题显而易见,因此,可以整体学习、感悟;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赏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赏析,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步骤:
1.收集相关作者、作品介绍,了解写作背景。
2.初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课文。
3.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表达等方面去体会、欣赏。)
4.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的理解。
5.配乐朗读。
6.背诵积累。
7.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赏析方法。
8.课后可让学生收集各地的中秋习俗,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由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咏月名句,举行一次“咏月诗歌大赛”,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步骤:
1.号召全班同学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咏月名句,然后进行整理,印发给每位同学。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咏月诗歌大赛”活动方案,公开评选,择优录用。
3.被选中的小组布置活动任务,交大家准备。
4.正式开展活动。
[资料整合平台]
咏月名句举例:1.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行》)
2.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友人》)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宋?苏轼《西江月》)
6.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10.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诵读欣赏教学设计]
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自学三首古代诗词。
二、通过诵读,体会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感情。
三、背诵、积累。
教学步骤:
一、回顾学习《十五夜望月》时总结的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即:朗读—赏析(抓字眼、名句、妙语)—积累
二、结合课文注解,运用工具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三首诗的大意,然后运用基本方法,逐步学习诗词。
三、全班讨论疑难问题。
四、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对联六副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关于对联的常识。
二、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三、熟读成诵,并从生活中积累。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预习,结合注解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并做到熟读成诵。
二、赛一赛。规则:老师说上联,学生答下联或老师说出对联内容,学生给以解释。看哪一组的同学答得又快又好,并给予奖励。
三、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
明确: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①对联的数字不限。
②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
③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
④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对。
⑤对联的修辞技巧与诗文的对偶句修辞相似,但又别具特色。
四、从生活中收集对联,并尝试为自家或班级拟一副对联,然后在班上交流,互相评改。
[资料整合平台]
以下较通俗易懂的对联可供学生积累:
1.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2.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3.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
4.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综合性学习指导]
写作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源泉。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自学写作短文,并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做到“四多”,即: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从生活中找“米”?
三、推荐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介绍自己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通过交流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给出作文题“美的瞬间”,口头描述自己的写作设想,给予评价。
提示: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有时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
1.可以写人的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色的美。
2.文章是镜头式的,要写得短小精悍;但“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即:第一,写作此文不必像写一般记叙文那样,人、事、时、地各种要素俱全,记叙得十分完整;第二,入题要快,要很快切入所写中心;第三,“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写完即收笔。)
五、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六、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请图书管理老师根据本校图书馆的特点,介绍检索的方法。
2.到图书馆亲自借阅本学期涉及的名家著作,如冰心、巴金、鲁迅、艾青等,从而熟悉借书的有关程序。
3.查阅有关书籍的目录或名言警句等。
4.查阅与单元相关的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如各地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传说等内容。
5.开展一次优秀读书卡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