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实验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父母的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写作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定的目标是让学生选择最能表达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能不拘形式地进行表达,注意写清楚事情中感人的细微之处,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在写完后读给父母听,从而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一)多种方式创设情景,唤醒了孩子们对父母爱的深刻理解。
课前设置欣赏音乐和半分钟游戏进行课前预热,激起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创设交流的氛围。为这节课顺利展开做铺垫。
接着,用图片引起回忆,课件出示一些显现父母关爱孩子的温馨图片,唤醒了孩子们对父母爱的切身感悟。学生看了这些很熟悉的温馨图片,就会想到自己受到的类似的关爱,回忆事例就有话可说。
当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思维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老师列举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创设情景拓宽素材的选择性,帮孩子提高了认识,拓展了思维,理解了父母爱的深沉与宽泛。这样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立即回想起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些事例,在小组内、班内交流起来。
(二)师生互动,尽情交流,老师适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代表交流时,引导学生评一评、问一问:爸爸或妈妈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脸上有什么表现?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环节,重点从细节描写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明白说话要说具体的要求,同时给出一些范例,尔后学生进行片断练习。
(三)现场评改,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习作悟性
6——8分钟的学生习作片段之后,安排了赏析、互改、自改环节,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孩子们从字、词、句等方面进行了修改,这一环节的安排,很常规,但常规中彰显习作课的魅力,对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悟性很有帮助。
这节课上,作为五年级学生,他们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让他们真正能够具体地表达“父母的爱”有“三难”:
第一难,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有一定难度。他们大多会停留在粗浅的认识上,比如:父母给自己买好吃、好穿的,接送自己上学、放学,陪自己去游乐场玩,照顾生病的自己等等。
第二难,学生要挖掘父母对自己爱的典型事例,不太容易,总会泛泛而谈。
第三难,学生在交流和习作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易说大话、空话,记流水账。
因此,我出示一些提示,引起学生回忆,拓宽学生思路,力求避开生病啦、吃饭啦、穿衣啦,这些老旧的话题。在呈现细节描写的片段时,也力求呈现不同侧面的事例,关注人物动作、语言的细致描绘。启发学生写作时,应把细节部分写具体,真正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整堂课,我紧紧抓住“父母的爱”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按照“看图渲染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学生自主写作”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以“我口说我心,我笔抒我情”为根本,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细节感人,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诚然,我这堂习作课就是一节常态的习作指导课,不少地方还是有待改进的,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批评指正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