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公开课教学设计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
《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对比与矛盾抵触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对比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同学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身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同学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同学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检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对比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同学分角色上台扮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和在对比中出现出来的矛盾抵触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掌握。学习一些舞台扮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研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假如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溢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抵触?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抵触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抵触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抵触。在抵触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对比:阿尔卑斯山山坡上对比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定发生的矛盾抵触。
   ②语言节奏的对比: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和性格的对比:院长嬷嬷对比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对比: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对比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抵触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同学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豪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经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葱茏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小朋友但却不懂得教育小朋友,他的七个小朋友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小朋友般的性格,她爱小朋友、理解小朋友,待他们以诚实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小朋友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小朋友们唱歌,带小朋友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九年级《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对比与矛盾抵触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对比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同学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身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同学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同学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检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对比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同学分角色上台扮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和在对比中出现出来的矛盾抵触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掌握。学习一些舞台扮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研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假如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溢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抵触?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抵触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抵触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抵触。在抵触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⑴ 景色的对比:阿尔卑斯山山坡上对比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定发生的矛盾抵触。
   ⑵ 语言节奏的对比: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⑶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和性格的对比:院长嬷嬷对比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对比: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对比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抵触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同学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豪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经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葱茏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小朋友但却不懂得教育小朋友,他的七个小朋友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小朋友般的性格,她爱小朋友、理解小朋友,待他们以诚实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小朋友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小朋友们唱歌,带小朋友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九年级《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三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小朋友以和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二、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同学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
  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身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同学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扮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扮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和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同学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和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争辩。
  争辩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洁快乐的天性,他自身快乐也给他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四、欣赏作品
  1、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⑴ 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⑵ 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⑶ 剧中音乐悠美。
  2、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⑴ 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4、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5、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扮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小朋友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小朋友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示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不计其数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板书设计】




九年级《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2、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3、揣测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和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 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小朋友以和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越《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同学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同学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
 
  同学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同学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和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洁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喻为“天上的云彩”“皎洁的月光”你认为这个比喻句恰当吗?为什么?你能用自身的一两个比喻来形容一下玛丽亚吗?
四、《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五项奖励,标明这部电影很美,上面我们分析了玛丽亚的形象美,除此而外,还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研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示或无法表示的丰富 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示;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九年级《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五
 看到戏剧单元出现了《音乐之声》这样惹人喜爱的新面孔,实在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它裹挟着山间的清风而来,它蹦跳着欢唱着而来,它朝我们扮着鬼脸让人忍俊不由,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们的心田。
  我们对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爱,所以我想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是可深可浅的,内容也可简可繁,完全视乎同学的兴趣和课堂上学习研讨的走势而定。根据这种想法,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方案:方案(A)主要偏重于对课本节选局部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电影自身的欣赏和评析上。
公开课教案(A)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对比与矛盾抵触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对比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同学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身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同学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同学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检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局部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对比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掌握人物性格特征
  1、同学分角色上台扮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和在对比中出现出来的矛盾抵触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掌握。学习一些舞台扮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研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假如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溢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抵触?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抵触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抵触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抵触。在抵触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⑴ 景色的对比:阿尔卑斯山山坡上对比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定发生的矛盾抵触。
   ⑵ 语言节奏的对比: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⑶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和性格的对比:院长嬷嬷对比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对比: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对比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抵触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同学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豪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经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葱茏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小朋友但却不懂得教育小朋友,他的七个小朋友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小朋友般的性格,她爱小朋友、理解小朋友,待他们以诚实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小朋友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小朋友们唱歌,带小朋友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公开课教案(B)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学习表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学习重点】
  学习欣赏、评论电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局部,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对比,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示了这个人物。
  课文为我们出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身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
  应鼓励同学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出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先给同学充分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身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同学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研讨性阅读
  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同学一定有更多新颖新颖充溢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誉他们吧,因为小朋友是与诗最接近的人。假如有的同学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2、假如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
    也许那该是一个“爱”字吧。爱音乐、爱自然、爱小朋友、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充溢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是那么光彩照人!
  3、文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假如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片阴冷的愁云惨雾之中,你认为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溢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烘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对比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对于第二问,允许同学有自身的理解。假如有同学认为故事发生在阴冷的场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乐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声和容颜如阳光般具有驱散愁云惨雾的功能,也是不错的想法。无妨对他改换角度考虑问题予以赞扬。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同学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品评译名。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译名上曾发挥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创作。香港的译名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强调影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台湾的译名是《真善美》,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和的译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译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的译名是《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偏重刻画女主角的性格;德国的译名是《我的歌,我的梦》……当你欣赏完这部影片之后,请你品评一下,你最喜欢哪一个译名?你还有更好的译名建议吗?
  2、为什么《音乐之声》能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你认为它堪当此殊荣吗?出示电影海报,要求同学选取自身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或就自身最感兴趣的角度发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内容、音乐运用、场景设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乐之乡”之称的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景观变得更具灵气。影片中的许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献给人类灵魂的高尚礼物,半世纪传唱不衰。让我们来学唱这些经典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获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和:《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曲目:《哆来咪》(Do Re Mi)、《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雪绒花》(Edelweiss)。
九年级《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六
【教学设想】
  《音乐之声》人教版语文(九—下)戏剧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节选自剧本的开头局部,主要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的一段生活。课文虽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却十分生动和相当完整地刻画了玛丽亚的性格,完成了剧本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介绍,为剧情的展开做了空虚的铺垫。针对同学的认知程度和学习实际,本课的教学拟布置如下──
【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示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示人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同学)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略)
二、关于《音乐之声》
  1、音乐故事片有哪些特征?
    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示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示手段,并将音乐与主人公的生活和命运紧紧相连。
  2、背景概要:
    《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小朋友以和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等。
  3、欣赏《音乐之声》的图片。
 
三、感知课文
  考虑: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四、研读课文
  《音乐之声》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音乐之声》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
  考虑: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
  全文共有两个场景,分别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阅读第一个场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视频欣赏)
  1、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的?
    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写。这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玛丽亚的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烘托出玛丽亚的自由快乐)。
  2、“流连往返”是什么意思?标明了什么?
    (留恋得忘记返回。表示了主人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萨尔茨堡野外的玛丽亚:
    天真活泼、纯洁快乐、热爱生活、喜欢歌唱、渴望自由、充溢活力的姑娘。
  3、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示了什么?
    (表示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展示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4、这个场景的最后一句“忽然…跑下山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示了玛利亚怎样的性格?
    (动作描写。活泼自由。)
  阅读第二个场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若无其事”来形容院长,突出她性格中的什么特点?
    (老成稳健,城府很深。)
  2、你是如何理解“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的?
    (言外之意是说玛丽亚做修女也未尝不可,一样合适。)
  3、众人对玛利亚的评说虽褒贬不一,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出她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用自身的话概括一下玛利亚的个性特点。
    (天真活泼,热爱自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大胆而富有活力,可爱而又让人头疼。)
  4、通过众人之口来表示玛丽亚这个人物的形象,这种方法叫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是?
    (侧面描写。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塑造人物形象,使玛丽亚这个形象真实地、丰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5、从选文中选择一个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贝尔塔。性格固执,对玛丽亚一直报有偏见,只看见玛利亚的缺乏,看不见她的优点。)
  6、课文对主人公是如何刻画的?表示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和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的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洁快乐的性格。
    (玛丽亚在萨尔茨堡郊外纵情歌唱游玩→正面描写。修道院内,众人对玛丽亚地议论→侧面描写。玛丽亚风风火火地闯进修道院→正面描写)
  读《音乐之声》的歌词,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找出这段话用到的所有的修辞手法。
  《音乐之声》这首歌暗含了玛丽亚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她对故乡、大自然、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
  阅读对话和唱词至“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玛丽亚具有怎样的形象?
    (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洁欢快,自由自在;自身快乐,也让他人快乐;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总之就是:招人喜欢,却又不适合做修女。)
  2、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方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示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音乐之声》的胜利之处:
  形象美──画面美──
  音乐欣赏:
  《铃儿响叮当》、《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
九年级《音乐之声》公开课教案七
【学习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学习表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重点】
  人物形象的分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玛丽亚形象?
    课文为我们出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身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
  2、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同学一定有更多新颖新颖充溢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誉他们吧,因为小朋友是与诗最接近的人。假如有的同学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3、假如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
    也许那该是一个“爱”字吧。爱音乐、爱自然、爱小朋友、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充溢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是那么光彩照人!
  4、文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溢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烘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对比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三、课堂小结
四、安排作业

 
热门中学语文相关范文